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武汉很多老字号小吃如今的味道不如以前惊艳?
武汉,通城,牛肉为什么武汉很多老字号小吃如今的味道不如以前惊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015年2月,浙江五芳斋收购了武汉五芳斋。但是,现在的武汉五芳斋,也就只剩下汤圆与快餐了。不过,武汉五芳斋速冻汤圆至今还在使用最传统的糯米粉人工吊浆工艺,倒是值得点赞。
8汉派:谦记牛肉豆丝
谦记豆丝的开创人是冯谦伯,祖籍湖南长沙。据说,其烹调牛肉的手法得自在武昌新军的炊事员朋友,这位老炊事员当年在新疆从少数民族处学来手艺,且是当年随左宗棠进军西北的湘勇。
谦记牛肉,最开始是做素炒豆丝、汤豆丝与素炒粉的,后来冯谦伯灵机一动,将牛肉与豆丝相结合,才有了流传至今的牛肉豆丝。
值得一提的是,谦记牛肉的牛肉特别棒,用的是黄牛肉,肌理滑香,入口无渣,不放味精,汤清味正,且限量卖,只卖早市,连后来去了台湾的唐鲁孙都念念不忘,而民国乾旦徐碧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当然,徐碧云不少自己去买,而是派了跟包起早去过江买,然后带回汉口的住所享用。而且,他家的牛肉汤比上海弄堂的还要好,盛牛肉一律用瓷盅而不用碗,说法是瓷盅要比碗保温,而喝牛肉汤一定要趁热,冷了就有膻气。
如今,牛肉汤早无,谦记只剩下牛肉豆丝啦!
9川派:芙蓉酒楼
位于江岸区汉口中山大道611号(扬子街口人行横道对面),离江汉路步行街几步之遥。对吃货来说,逛完街,正好去吃他家最有名的抄手。抄手个大,肉馅鲜美,汤汁醇厚,喜欢辣的就吃酸辣味的,不爱辣的可以选择原味鸡汤的。
当然,其川菜也平价味美,如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清炒虾仁,糖醋里脊,蜜汁猪手,剁椒臭干子,水煮鱼片,脆皮猪手,宫保鸡丁,半条鱼等等。
如今,芙蓉酒楼已是今非昔比,大抄手更成烟云。
10徽派:汪玉霞
汪玉霞,始于清代乾隆四年(1738年),起初只卖安徽茶叶,后兼营甜食,至汪国柱时成为汉口美食界的翘楚。1995年,汪玉霞与香港公司合作失败,其花楼街拆迁被拆除,生产厂房未能及时重建,设备损失,精英流失,损失惨重。接着,厂址一再变迁,先后在汉阳十里铺、汉阳蜜饯厂、滋美食品厂游走,汪玉霞越发危急了。1999年,继武汉冠生园、武汉糖果厂等后,"汪玉霞"被迫停产,直至淡出武汉人的记忆,成为一个空招牌,甚至到了借品牌短暂出货、有名无实的地步。2016年,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吉庆街开街,汪玉霞再开张,回到了武汉人的视野中。然而,因为产权纠纷,汪玉霞远未尘埃落定。
一提起汪玉霞,几乎所有武汉人都会将一句谚语脱口而出道,“汪玉霞的饼子——劫数(绝酥)”。每逢年节,汪玉霞的店门口总会排满了长队,这是老一辈武汉人的味觉记忆。汪玉霞的点心如酥京果、碱酥饼、酥糖、月饼都是上好的口味,要人留恋。
10俄式:邦可
1930年,两个俄国人,邦可和扬格诺夫,合资在原属俄租界开了一间西餐店,名叫“邦可食品店”。店主之一扬格诺夫是个面包师,自制俄式糕点,大列巴、油炸牛肉面包、开面点心等,还会做很地道的西餐,牛排和罗宋汤,地道的俄式口味。餐厅隔街对面的今健康幼儿园内的一块地,先前叫“邦可花园”,是邦可西餐厅老板邦可的私人产业,生意做起来之后,俄式糕点吸引的不仅是俄国侨民和其他国家的侨民,还有华埠的居民,大家争相前来购买,“邦可”的牌子从此打响。
如今,邦可西餐厅只能梦里觅踪影,却也还有两家店有着实打实的手艺传承。一个是华润鲜点的哈斗、牛角酥。另一个是源长崎酒场的俄式罗宋汤,如今80多岁的奶奶,依然做得一手好西餐。但,辉煌怎么能跟邦可相比?
数百年来,一个城市兴衰,与每个居民、每个行业密切相关。想当年,武汉被称为“大武汉”,是直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如今,武汉虽在复兴,但复兴之路还远远不可说,至于老字号,当然也是随着城市变化而变化,衰颓是再所难免的啦!
作者:舒怀、片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不只是武汉一个地方老字号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全国各地老字号都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其中天津狗不理被吐槽的是比较惨的,北京全聚德烤鸭也好不到哪儿去。西湖的楼外楼又如何?成都的龙抄手也不是当地人的推荐。何况武汉的老字号,没上面例子的名气大吧?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百年老字号成名的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那时大部份人能吃饱就算不错,下馆子在外面吃饭,多少是有点奢侈的事,就算是街头便宜的小吃,也不是随意可以享受的。这是一种渴望的心情,让美好的感觉得以放大。记得小时候随父母逛街,给买个白面锅盔都能啃得香一路,还会有小朋友艳羡的目光,这都放大着美好的感受。记得有个单口相声叫《珍珠翡翠白玉汤》,就把这事说得很形象明白。何况很多老字号的当家菜品,总是有些荤腥,这可是那年代极为贵重的享受。担担面上加点肉臊子,绝对是高级品了,那狗不理包子里那么大块肉,北京烤鸭更是全荤,还有西湖醋鱼……
当下人们不仅吃饱了,还天天要叫着吃健康,营养师们天天批月饼高油高糖,吃了会“三高”。成都原来著名的“三合泥”几乎绝了踪迹,小姐姐们都怕吃了长肉肉。这时再去吃百年老店,少了那份身体需缺,多了不少担心,味觉的感受自会受到抑制,会很奇怪怎么会成百年老店,很正常。
第二,百年老店的商业化,使很多吃食不再是其本来的价值,加入了上百年的“文化附加值”,价格都不菲了。当你的味觉并没有完全被征服,却看到高额的帐单,心中对性价比的不满,自然也会体现在口味感受上。老字号的食材,在现在来看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有些小吃类,在如今的街边小店上仍在大量供应,可价格比百年老店可是天壤之别,就如武汉过早最喜欢的热干面、豆皮,满街都是,味道还差不到那里去,那为什么还去百年老店当冤大头?自然会对老店口诛笔伐,至少少有夸赞。
百年老店要延续下去,还是得放下身段,重返人间才行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