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的战况是怎样的?
秦国,盆地,上党长平之战的战况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秦军另外一路25000人,沿着蒲水河谷而上,经过陵川县,来到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最东端——马鞍壑(东马安村附近),突破赵军薄弱的防守,攻打赵军重兵把守的要地故关。
除此之外,为了十拿十稳,白起另外派了一支五千人的骑兵趁着赵括主力攻打秦军壁垒无暇顾及其他之际,强行突破泫氏,顺着小东仓河直插赵军故关,配合蒲水方面赶来的秦军一举攻克了故关。接着秦军后援部队如潮水一般透过秦军5000骑兵打开的缺口,迅速填满了故关到泫氏之间,隔绝了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此时,秦军已经控制了百里石要点之地——长平关、故关,切断了赵军辎重给养与援兵通行口,完成了对赵军关门打狗之势。
赵括军队攻打秦军壁垒,遗尸甚众却不能突破秦军防线!此时的赵括不知道他已然被包了饺子!赵军完全被秦军包围在长平关——泫氏——故关,这个三角地带。
此时,赵括的突围方向,向高平关方向秦军防线与泫氏方向秦军控制的晋城盆地南部突围的意义已经没有必要了。唯一的两个方向是长平关与故关两个方向。
但是,秦军穿插部队已经将赵括主力与辎重部队一分为二,赵括主力位于长平关与泫氏之间,赵军辎重部队又被秦军包围在大粮山。前者兵多食少将多,后者食多兵少将少。
此时,秦王征发新占领的河内新建秦军已经协同秦军奇兵控制了下城公村——马鞍壑——长平关,牢牢地隔绝了赵军来自国内的援兵。
此时的赵括军被围困了46天,已经到了“阴相杀食”的地步。于是,赵括亲自领军向长平关方向突围,轮番冲杀,威力强大的秦弩立即将赵括射杀。赵军将赵括尸体埋于今赵庄,剩下的20万赵军士卒则在今企甲院(原名弃甲院)全部投降。
此战秦军也被杀伤近半,仅剩25万。对于赵军剩下的20万人,秦军士兵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首级一个爵位!得到秦国高层的屠杀令后,秦军除了放回240个小兵散播恐惧外,将余下的赵军全部斩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来细细地为大家简介下长平之战的经过。
背景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灭掉其他国家,从而形成大一统的国家,唯有秦赵两国而已。
起因
秦昭王听从谋士范睢建议,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攻占野王城,切断上党与韩国都联系,韩王欲献上党乞和。然上党太守冯亭献上党于赵。赵王(赵孝成王)欣然接纳。秦王(秦昭王)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大军扑向赵国。赵王闻秦军长驱直入,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进军上党。
战况
遭遇战 廉颇布防空仓岭守军遭遇秦军前哨部队,不敌,守军节节败退,秦军步步紧逼。无奈赵军退守丹河,全力加固防线,占据有利地形,固守阵地,以不变应万变。而实力强、且急于一战的秦军,无法跨越丹河一步,从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对峙数载。
对峙阶段(秦用反间计) 秦借赵派使者说和之机,好生招待,制造两国和好假象,使其他五国认为战事即将结束,孤立赵无法与五国联合。后又散布流言,廉颇固守,是出于投秦,秦军怕赵括(赵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并非泛泛之辈,曾随其父多次征战,很有指挥经验,与本文无关,下次介绍)。
双方换将 赵王得知秦军怕赵括,才想起这位名将后代,换赵括为主将,率军二十万,准备一举击退秦军。秦国得知赵军换赵括为将后,得知赵国中计,秦秘密换白起为主将。
激战 赵军约四十五万众,而秦军约五十五万之师。赵括改变防守战略,下令若秦军挑战,必迎头打回。白起指挥秦军做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认为秦军不堪一击,率军全线出击,慢慢被引到秦军的包围圈。
而后,秦军两翼约2.5W精兵快速移动到赵军后方,包抄赵军后路。五千轻骑兵冲击赵军大营,将赵军分为两半。赵括这时才知秦军厉害,连忙指挥建造营垒,坚守待援。秦王得知赵括被围,又发兵拦截赵国援军,切断赵军粮道。
突围 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在坚守四十六天后,赵括率军突围。秦军万箭齐发,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将死,皆降。
坑杀 白起深知赵军降者众,若放回,必成秦灭赵的有生力量,决意坑杀。
结局
经此一战,秦国大胜。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给其他诸侯国以巨大的震撼,从此秦一统天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即将降临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是古代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彻底的歼灭战,历史影响很大,也有很多人关注,但其实际的战况很多人没有去认真研究,传言越来越脱离事实。
对长平之战记录最早、最全面、最真实的莫过于《史记》了。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主要过程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也有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史上最大的战役,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
长平之战,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结束,整个战役赵国被歼灭共计45万人,秦军伤亡过半、损失超过25万人。经过长平之战,秦国最强劲的对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加速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
战争起因。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上党郡从韩国本土隔离开。韩国国君韩桓惠王有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但最终赵国接受了上党郡,这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由此引发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
下面就看看,记录最全面、最有说服力的《史记》对于长平之战究竟怎么记载。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译文):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160年)初,秦国派遣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夺取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赵国随即派军代屯驻在长平,以支援上党的民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