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从古至今,你认为谁的书法最好?
书法,草书,王羲之从古至今,你认为谁的书法最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古至今,你认为谁的书法最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中国书法包括楷行草篆隶五种,现在还有人说甲骨文也是书法,因而书体很多,各有所长,提问题应该指出来哪一种书体,哪一个时间段。
同时,我们以前对于书法的认知就是楷行草是主流,一般人楷书比较著名的是欧颜柳赵四大家,应该来说也算是不分伯仲了。至于行草书当然二王是主流,书圣王羲之备受推宠,然后就是颜真卿,苏黄米蔡以及赵董,王铎傅山等,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至于近现代,尽管也是名家辈出,但是成就和古人比,很是逊色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到底谁写得最好?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回答也是可以简单,也可以详谈。
中国自古有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说,文艺方面高端的评比,高手佳作评比,很难说谁是第一,谁高谁低。不像武功的比拼,最后谁胜谁败,抑或平局,总有个结局。武功比拼,最后输了就是输了,第二是输,第十也是输,因此赢了就是第一,其他是输了,第二也是人家的手下败将。
那么,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 ,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称“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一项创造”、“中华文化史上第二项最伟大的创造就是毛笔”!可见中国汉字书法的重要性。自从有了书法,历代都相当重视,科举取士的时代,书法作为文人的文笔的外衣,同时是一个人书法涵养,也是提现其文化修养,因此不仅受到学子和考官的重视,也受到全民的追捧。书法艺术的书体种类不少,尤其以“楷、行、草、隶、篆”五种书体最为常见。作为书家,能够精擅一体已经很不错,若能兼善其它诸体,就更加难能可贵。而历代都有书评“谁的某书体,堪称第一”,因此搞得大家真不知道谁是第一!而东晋的王羲之 ,被后代封为“书圣”,可见其书法历史地位,后辈难以超越。也可算得上是中国“书坛老大”地位。
文艺这东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中国书法在世界也是独特的艺术和文化,正在被全世界瞩目,国际拍卖行拍出的优质书法作品,不输西方高端名画 ,正令世人括目相看,艺术魅力正在逐步显耀其光芒。
书法是有多种书体的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也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发展,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都在变化。各个时代都涌现一批书法高手,尤其某种书体大的高手,也不时出现。本人觉得草书最善表现书法艺术的艺术性,因此最具魅力。历代也出了不少草书大家。下面着重介绍。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字伯英,系东汉时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92年。 张芝的籍贯,《后汉书》为其父张奂立传,说是“敦煌酒泉人也”。一字之误,讹传一千多年。直至清代训诂学巨擘钱大昕考证,确认张芝系东汉敦煌郡渊泉人。渊泉为汉代敦煌郡所辖六个县中的一个(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
有关张芝生平的史料很少,这与他情操高洁,不慕功名有关。《后汉书·张奂传》中仅提到“长子芝最知名,及弟昶并善草书”,虽极简略,却从中可知张芝在当时已因书法成就而享有盛名。略晚于张芝的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其书法理论著作《四体书势》中称:“汉兴而有草书……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后有崔瑗、崔实,亦称善工。”而“弘农张伯英者因转精其巧……韦仲将谓之草圣。”韦仲将即三国魏名臣韦诞,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根据是杜度的草书有骨力,但字划微瘦;崔瑗、崔实宗法杜度,“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张芝喜而学之,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说明张芝曾师法杜、崔,但青出于蓝,“超前绝伦,独步无双”。唐朝开元时的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馞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断》里,有数百字论述张芝,确定了他在华夏书坛的重要地位。其后的历代书法家和评论家也都以肯定态度延袭韦诞、卫恒、张怀瓘、孙过庭等的论述,张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而屹立于中国书坛,闪耀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中国文字,从甲骨文到小篆,成熟于秦,促使隶书应运而生。至西汉隶书盛行,同时也产生了草书,可谓“篆、隶、草、行、真”各体具备,但行笔较为迟缓且有波磔的隶书和字字独立、仍有隶意的章草,已不能满足人们快速书写需要,而使书写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兴起,社会上形成“草书热”。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这是张怀瓘在《书断》中对一笔书的精辟概括,同时高度评价张芝的草书“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而成为“草书之首”。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张芝出身显宦名门,但“幼而高操,勤学好古”,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他“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磨砺精神,成为中国书法界尽人皆知的一大掌故,王羲之曾钦敬地说张芝“临池学书,池水皆墨,好之绝伦,吾弗如也。”前人咏敦煌古迹二十首有《墨池咏》:昔人经篆素,尽妙许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舒笺观鸟迹,研墨染鱼缁。长想临池处,兴来聊咏诗。
张芝正是这样淡泊荣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传。有《冠军帖》、《二月八日帖》、《终年帖》。
上一篇:市民称石家庄“三线工资,二线城市,一线房价”,为何媒体报2018有望迈入特大城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