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梦与现实如何选择呢?
吴王,佛教,自己的梦与现实如何选择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夜间多会不眠,越是劳累过了,精神反而更加旺盛;一个感觉是,全身的血液好象都流到了头部;所以,我很耽心会突然中风的——加上了情绪又容易激动。
不过,与上述的五种说法相比较,《聊斋志异》上一个故事,我却是时常会想起的,印象总是那么的深刻。
有个读书人名叫鱼客,落了榜、回家去,盘缠用尽,暂住在乌鸦聚集的吴王庙里;正在肚饿之时,却于梦中,被一人引去见了吴王。
吴王授给他一件黑衣;他穿在身上,就变成了乌鸦,振翅飞出。
于是,他与乌友分别落在船杆上,吞食船上客旅的食物,这样也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吴王又怜其无偶,便让一只雌乌鸦,名叫竹青的,与他配对。
一日,他被弓弹伤了胸部,幸好被竹青衔走了,竹青捕鱼喂他;他因为受伤严重,似乎就已经死了,只是尸身还没有冷却。
有一天,他终于苏醒了。
这就是呆头呆脑的一个读书人,想做“飞翔之梦”的经历。
他的落榜,说明了他不在体制之内,挨饿等事,也就时会发生了。
他饿着肚皮,在吴王庙里入睡,乌鸦的叫声给了他外在的刺激,饥肠的蠕动,又成为他的内在刺激;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他于是编织了一个变成乌鸦飞翔、以达成温饱愿望的梦境。
可是,他又于“果腹”之后,居然思念起女人来了,梦中的“吴王”也就好人做到底,“怜其无偶,配以雌”;但梦中的满足,毕竟还是空幻的,不久以后,他就“中弹而伤甚”,“终日而毙”。
蒲松龄写他后来又活了过来,三年以后,居然发达了。
于是,他就在吴王庙里,设宴答谢众鸦友;竹青也化作了美女,来与他会合,“宛如夫妻之久别,不胜欢恋”。
这后半段故事,也不知道蒲老先生到底误听了谁的谣传;我所知道的版本,却是这样的:
后来也确实是活了过来,但竹青这个女性,是不曾有过的,而且他还是终老而无妻的;再到了后来,他又住回了吴王庙里,整日去看他的闲书,夜里睡不着,也就写点闲文,以消遣百般的无聊与无尽的寂寞。
我与当年共读的许多同学,以及很多的相识之友,大多数于后来失却了联系,时间上竟有近于三十年的;十多年前,有一种传言,说我住在一个庙里,却还不肯做个和尚。
其实,除了“吴王庙”,是自己买下来的之外,我的种种情形,是与传言的内容,大致上差不多的;我写了这篇文字,是想对自己的过往,做一个补充说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惨了,这个相似问题刚刚回答过,就是因为没有写完也没有加图片就误发了出去,不知道为什么不能修改,好郁闷。好多错字,太对不起父老乡亲了,重新再写一遍。)
为什么人有时候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这个问题其实不是简单的问题,是非常奇妙的问题,也是一个广泛的涉及到智慧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今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梦境与现实的秘密,更不知道它潜藏者有重大的秘密,这个所谓重大的秘密就是跟自己的智慧有关。
有不少人都看过《盗梦空间》,其实《盗梦空间》有些是真实的事情。那么这个跟我们有什么重大的关系呢?其实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是跟我们的生死大事有关。
《盗梦空间》里面所讲的某些修法,其实是佛教里面的修法内容。这个佛教的修法内容在大唐时期就有了,一直传到今天。
西方的某些编剧、导演和演员,喜欢拍一些涉及到佛教题材里面的内容的电影;比如说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比如说般若空性的道理,比如说禅宗的思想,再比如说对梦境的认知以及对梦境的修持等等。这些题材佛教里面是司空见惯的内容。
在梦境与现实中,佛教里非常经常涉及的问题,比如像《金刚经》中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如梦如幻,”“是梦是幻”的道理。
作家们经常用禅宗语录,甚至是佛教的深邃智慧,来感染观众,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思想和智慧。并且是人物光鲜亮丽。
但是,这个梦与现实里面确实有很多非常难以琢磨非常有深邃智慧的潜藏的东西存在。比如说佛教讲如梦如幻,是梦是幻。多少人领悟其中的真实含义?是梦是幻真实义极其美妙,不可思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众妙之门。
一般来说大家都很难接受什么是如梦如幻,认为现实不可能是如梦如幻的。那么更加深层进一步来说是梦是幻,别人更不能接受。如果真正能接受是梦是幻,并且真是掌握了这个要领:现实就是是梦是幻,那么对般若空性的理解和摄入就深了一层。
其实,人们并没有这么高的认知高度,人们都很难接受现实就是如梦如幻,更不要说是梦是幻了。如果真能有这种智慧接受,最终也能达到这个高度,那么他很可能就会有机会获得了心的本性智慧,最终或者从六道轮回中觉醒过来。
在这中间存在一个很多人无法跨越的事情存在。如何看待我们对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的认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全面,有点偏颇,只要持这两种观点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进入这个心性的智慧世界。
般若智慧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太深奥了,没有几年十几年的苦功,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到,更不要说最后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有几个人不能被他人所动摇的?,智慧不能被他人所夺?这些做不到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的实执性很强的,很难打破我们对外境的执着。因为我们感觉到我和外面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不像佛教所讲的那样,是一个虚假的法是一个心识所成的法。比如说大家经常所说的“我”,这个“我”真是存在吗?在佛教里面根本不认同。
我们在不观察时不分析时,认为“我”确实是存在的。但经过佛教所提倡的正确的观察方式,就会发现“我”真的不存在。比方说我们从小到老,就有无数个我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怎么可能有一个无数的我呢?比方说婴儿的我,儿童时代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老年着我。说要看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从生下来到死,其实“我”始终在变化中,从来没停止过。“我”本身就是一个无常法,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生病,一会儿就痛苦不堪。在身体里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在心识里在相续中也找不到真实的我。我们喊的最多的还能最凶的是:“我,我,我……。”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