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搅团是哪里的特产?
玉米面,关中,母亲搅团是哪里的特产?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搅团是何地特产,我无根据断言。
但我年近八十,小时候,我妈就常做搅团饭,邻居也常做搅团。
具体搅团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吃搅团,一种是吃魚鱼,调料菜渴基本一样。前者一般热态下吃用,后者多是凉吃。搅团一年四季都盛行,我看应是关中特产。
搅团原是玉米面所做,现在用多种粉面糁合做也行。搅团本是关中家常饭,现在成了产业或商品。是农家乐的名吃。揽团的原料並不值钱,值钱或价值在于调料渴水花样上。现市埸价在四到六元一碗不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搅团只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曾经的主食,不能说是那个地区的特产,所谓不同是制作工艺不同和选用的材料不同,原材料最常见的是玉米面的,也有荞麦面,麦面,洋芋面和淀粉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高粱面的,所以荞粉(以红薯粉,洋芋粉,或者淀粉制作的)也可以算作搅团。工艺不同是制作过程不同,同样是陕西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就有“搅团要好,七十二搅”和“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之说。而三百六又是七十二的五倍呀,同样是搅团,差别咋就那么大呢?原来在西安的周至一代和咸阳宝鸡部分地区打搅团就是七十二搅,搅拌的工具还是擀面杖,相应的要比西安长安等地的搅团要省时省力一些。这个个抖音上说的“搅团要燃(粘)勾子(屁股)拧圆”没有太多的关系,打搅团是个力气活。周至等地的做法只是把面芡,也叫面水(以玉米面为例,就是经水浸泡过的玉米面糊),待锅烧开后徐徐倒入后经过烧火加温和不断顺一个方向搅动,然后烧开即可。三百六十叫的搅团比七十二搅的多一道工序,就是在面水锅烧开后,多了一道娑面,边娑面边搅动,锅底还要小火不断,待到软硬合适的时候,停止娑面,继续加温搅动。这个场景曾经被人取笑过,叫瓜女子打搅团,意思是指稀软了娑些面,干硬了加些水,如此反复的过程。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搅团就是吃个稀罕和怀旧,除了纯玉米面的和麦面等以外,还喜欢做混合面的,混合面应该用麦面淀粉等做面水,用玉米面等粗杂粮来娑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搅团,主要是流行于今天的陕西地区,相比较有名的就有洋芋搅团。我们当地也叫糢糊,玉米做成的最好,在极贫困的年代为了糊口,它是一种既简单又可口的饭实。也有用红薯面,高粱面做成的。现在富裕了就用小麦面做,细腻,劲道非常可口。
怀念儿时吃的搅团,上边放些酸菜水真香,儿时搅团吃腻了,现在好长时间不吃了,还真想吃,搅团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幼年的心酸回忆,搅团,浇上浆水菜萝卜丁臊子叫水围城。搅团切小块,蒜苗炒着吃。也可漏鱼鱼吃。锅底的锅巴是儿时争抢的零食。
小时候常吃,还有红薯面做的搅团,那时候不爱吃,现在想起来也是美味,关中地区的话还是比较喜欢吃搅团的,我昨天也打的搅团、还漏了鱼美滴很。谁吃谁知道香的味道,我们农村调玉米面搅团,料要足,辣子醋蒜味要重。炒韭菜叶必不可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宁夏西海固人爱吃搅团,因为爱吃搅团就爱做搅团。做搅团叫搅搅团,搅搅团比擀面难多了,搅起来特费劲,把握不好就会半生不熟。特别是荞面搅的搅团最好吃,想吃这美食的来我们宁夏西海固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对搅团的些许认知》
我对搅团的认知,是
从母亲那儿得到传承,从咸阳的大地上得到延展,从艰苦的生活里得到提炼。第一、搅团带有故乡的味道。我母亲就是一个制作搅团的高手,我永远难以忘怀母亲制作搅团时的那股子认真的劲头。拉风箱永远是我的差事,母亲每次打搅团时都催促我快拉风箱,把火煽旺。她用一只擀面杖在大铁锅里飞快地转圈圈,不停地向锅里撒玉米面,正转三十六下,倒转三十六下,要经过五六个回合,她看到擀面杖上粘的粘液呈半透明状态,均匀地附着在擀面杖头上,才宣布搅团做好了。再用铁勺把搅团盛到案板上晾起来。做汤时,她先把葱花翻炒出香味来,再把芹菜丁、萝卜丁倒入翻炒几下,然后添加酸菜汁,有时适当调些醋和辣椒。母亲做的搅团总比别人做的厚重一些,吃起来又香又有一定的嚼头。想起故乡就想起母亲和她做的搅团,她老人家已驾鹤西去,再也没有机会吃到她做的搅团了。第二、水围城的故事。搅团被咸阳人称作水围城。传说三国前期,张飞担任过咸阳城守将。在此期间,恰好遭遇渭河发大水,把咸阳打圆淹成了一片汪洋,若非城墙坚厚,大水会使咸阳城也荡然无存。情急之下,张飞把他的宝贝一一一柄竹节钢鞭扔到水中,钢鞭立刻闪出万道金光,将一条蛟龙打死,水顷刻退归河床。咸阳城的万姓为躲水患集聚在城墙上,食物奇缺。据说咸阳城中的粮库里只余数袋玉米面,于是有人在城墙上支起大锅,打了数锅搅团,用醋丶韭菜片、萝卜丁熬汤。吃的时候,每人多半碗汤,把半凝的玉米稠粥夹在碗中就着吃,大家给这时的吃法一种称呼,叫水围城,以后就成为搅团的代称。太家为了纪念张飞退水的功劳,特意在咸阳城的县衙附近修了一座张飞庙,香火鼎盛一千多年,庙里象征性地放了两根竹节钢鞭。咸阳人在吃喝方面善于搞一些花名堂,他们不仅把搅团叫水围城,还创造了一种叫金丝挂葫芦的小吃,说来惭愧,就是十几个小饺子和半把挂面煮在一起的产物。调味得当,倒是很好吃的。关中道的肉夹馍,到了咸阳有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们把馍做成较薄的长条饼,用刀一切两半,把热腾腾肥瘦适宜的碎肉夹在馍里,再拌些生的青秦椒,咬一口的感觉是串香酥脆,绝无肥腻的影子。当地人管这种肉夹馍叫锅盔牙子,是逛省城丶走东西两府都吃不到的。按当地人的说法,为了吃锅盔牙子,放个外县县长都不干的。第三、搅团具有永久的乡间魅力。在我插队当知青的日子里,我们没少吃搅团。第一顿搅团是我们的老队长帮助做的。他是我们生产队的副队长,分管知青是他的职责之一。他是当地有名的秦厨把式之一,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拎刀主事。他做的搅团,质地和味道都同我母亲做的大体一致,使我深疑做搅团也是有师承的,后来才知道这是\"能者所见略同”的一种显示。老队长与众不同之处,说吃搅团必须就油泼辣子夹锅盔,他把这叫做\"搅团不过晌,锅盔救心慌\"。老队长的\"渣子话\"也是全队有名的。比如\"割猪肉一吊子,拿回家去炒稍子。稀里糊涂吃了一肚子,稀屎拉了一裤子。”再如\"大夫的针管,车户的鞭杆,十八女子喔一点,不敢动!\"…此后我们知青点上又做了多次搅团,但就是达不到老队长的水平。下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50年,说到搅团就想起老队长,个子不高,一脸大络腮胡子,令人怀念。插队的日子,令人怀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