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司马懿,司马,洛阳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曹爽通过扶植亲信,重用了一大批被曹叡弃用的无能昏庸之人,如何宴、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这些人进入朝堂,大肆排挤朝廷里正直的大臣,把持了魏国的朝政。
2.曹爽听从了何晏等人之谋,软禁了郭太后,皇帝曹芳年幼,得罪了太后,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3.对司马懿并没有时刻保持戒备之心,曹爽通过明升暗降的做法,把司马懿尊为太傅,夺了司马懿兵权,本来是好事。但司马懿善于隐忍,在荆州刺史李胜赴任之前,曹爽让他前往司马懿处拜会顺便试探虚实,司马懿在李胜面前故意装作衰老病重、奄奄一息的状态,李胜回去汇报后,曹爽信以为真,对司马懿放松了戒心。
4.在祭祀高平陵之时,拒绝了桓范的远见。智囊桓范认为曹爽兄弟掌握朝政和禁军,不宜一齐离开,以免一旦有人关闭城门反对他们,他们就不能回到洛阳控制大局。曹爽却认为无人再能对他有威胁而不听,实在是愚蠢之极。
5.曹爽的嚣张跋扈,曹爽的衣食住行按皇帝的标准来,还把魏明帝的妃子来自充实己的妻妾,曹爽你是当皇帝吗?结果后来就是被司马懿以谋反最夷灭了三族。
司马懿并没有坐以待毙 而是时刻准备着 等待合适的时机
曹爽上台以后的所作所为,司马懿全都看在眼里,司马懿父子三人一直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司马懿通过装病成功骗过曹爽,在暗中养了三千死士,为夺取洛阳积极准备。
终于在高平陵之变之中,司马懿先是通过三千死士控制了洛阳的府库和整个洛阳的城防,再进宫请求郭太后旨意,诛除曹爽,使自己名正言顺。后通过蒋济、陈泰和曹爽的亲信等人劝说曹爽,只要曹爽放弃兵权,不会为难他们,爵位和俸禄不变,司马懿还指着洛水起誓。而曹爽竟然相信了,桓范从洛阳城逃出去见曹爽,并极力劝说曹爽以天子名义到许昌,再兴兵讨伐司马懿,并以大司农的身份为曹爽筹集粮草,可惜这个草包曹爽想了一夜的结果,就是要投降,要做个“富家翁”,太可悲可笑了。
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冒着一定的风险的,虽然司马懿对曹爽看得很准,曹爽是个庸才,不会去反抗的,但曹爽手下不缺有见识的和忠心的人比如曹爽之地曹羲、大司农桓范、司马鲁芝等,但曹爽犹犹豫豫,胸无大志、只图享乐、不肯接纳好建议、又无主见的性格,已经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结语:从另一方面来说,司马懿这一次发动政变是看准了时机,准备充分,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曹爽能听从桓范的建议,挟天子到许昌,再号令勤王之师讨伐司马懿,司马懿必败无疑,毕竟这一次的政变,关系到曹魏政权以后的归属。只可惜曹爽的所作所为,也伤害了朝廷的士族集团,把世家大族推向了司马懿这一边,又失去了民心,明明手上有一手好牌,结果还没打,自己先认输了。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欢迎朋友们点赞、留言、评论和转发,
当然能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爽是故大司马曹真之子,从小谨慎持重,以宗室身份出入宫中。曹睿即位后对曹爽器重有加,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后升任至武卫将军。在曹魏时期武卫将军这一职位虽然官职不是很大,但其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实际权力并不小,而且不是皇帝特别亲信的人也做不了这个位子,当年对曹操忠心耿耿的许褚就做过武卫将军一职,说明曹睿对曹爽也很信任。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自从曹魏政权稳定以后,曹氏宗亲后代只顾贪图享乐,失去了进取心。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的才能,更不要说带兵打仗了。而司马懿却是出将入相,有勇有谋,能征善战。由于蜀汉和东吴一直对曹魏虎视眈眈,唯有司马懿这样的人,才能抵御敌国的进攻。在曹魏政权里,除了曹丕以外,曹操、曹睿和其他曹氏宗亲对司马懿都不是很信任。一到带兵打仗就想起了司马懿,等到战乱平息后,立马夺回司马懿的兵权。
魏明帝曹睿病重时,拜曹爽为大将军,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熟悉东汉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尉一职原本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是三公之中权力最大的。自从有了大将军这一官职后,太尉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曹睿临死前把曹爽从武卫将军破格提拔为大将军掌管全国兵马,而太尉司马懿虽说官职很高,但是实权跟大将军比差远了。当年曹曹挟天子后封自己为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觉得曹操爬到自己头上了,坚决不干。可见曹睿临终托孤时,最信任的还是曹爽。
在司马懿看来,曹爽一介后辈,资历名望,功劳能力全无,却能爬到他这位三代辅政大臣的头上,自然是愤愤不平。司马懿心里清楚即使自己的功劳再大,在曹魏政权里也是外人。甚至一旦哪天没有蜀汉和东吴的威胁了,他们司马家族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都不知道。这是司马懿最后决定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
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还礼敬有加。后来由于手握大权,身边聚集了大批唯利是图的小人,怂恿曹爽跟司马懿对着干,曹爽采纳丁谧的建议,明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则夺司马懿之权。司马懿看到曹爽大权独揽,主动称疾蛰伏,伺机而动。曹爽从此也毫不收敛,骄横跋扈,朝中要职全部委以亲信,这就得罪了众多朝中大臣。司马懿韬光养晦,收揽人心。终于在曹爽兄弟和天子去高平陵祭拜时发动政变。
曹爽得知司马懿政变后,惊慌失措。桓范建议曹爽挟天子到许昌号令天下共讨司马懿,这样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但这个方案有几个致命弱点。
首先跟曹爽出城的将领们家属全在司马懿控制的洛阳,曹爽平时为人骄横跋扈,不如司马懿会收买人心,论威望资历,还是个人能力,曹爽都没法跟司马懿比。对于将领们来说听司马懿的可能比听曹爽得更好。况且司马懿还控制着将领们的家属,曹爽身边的将领们根本不愿意与司马懿开战。很有可能曹爽还没到许昌,半路就会发生兵变,到时候会死的更惨。
退一步说就算曹爽到达了许昌,向天下号召讨伐司马懿,有多少人会响应呢,此时的曹爽已经站到了世家大族的对立面,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听曹爽的话。而且曹爽的能力有限,论带兵打仗,十个曹爽加一块也比不过一个司马懿,真打起来曹爽有多少胜算呢?最重要的是曹爽始终认为司马懿只是想夺权,没有杀他的意思,自己交出兵权还能保住终身富贵,曹爽也知道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主帅没信心,将领没斗志。这仗还怎么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