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司马懿,司马,洛阳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次,曹爽面对的是整个世家大族集团。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个人矛盾,两人背后是两股巨大的势力集团。司马懿代表大魏士族集团,曹爽代表的是皇族集团,在之前曹爽搞得改革中双方矛盾日益尖锐。高平陵之变中,元老重臣都在支持司马懿,包括高柔、蒋济、王观、陈泰等等,面对失去控制的都城和齐心协力(没有多少硬实力,但影响力不可低估)的世家大族元老,曹爽心理未战先怯。
第三,桓范计策未必可行。《三国志》记载“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鼓动曹爽调兵反扑,后世所有人都认为如果照计而行必能扭转战局,并以此来批评曹爽的软弱无能。但实际上中原屯田区早有忠于司马懿的邓艾在经营,只带有少数禁军的曹爽未必能取得粮食物资。
第四,缺乏四方战区实力派的支持。司马懿深耕朝堂几十年,出将拜相,无论政坛还是军中都拥有曹爽远远无法比拟的人脉关系网络。曹魏有河北、关中、荆州、扬州四大战区,司马懿先后伐吴、御蜀、灭辽东,早已在各战区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故而在高平陵之变中,我们未看到河北、关中、尤其是距离最近的荆州战区对曹爽的有力支持,唯一没有被司马懿渗透的扬州军区则鞭长莫及,也为日后的“淮南三叛”做好伏笔。
参考: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主要就两点,一是曹爽懦弱无能且贪图富贵;二是他在政治上太天真,轻易相信了司马老儿。曹爽去高平陵,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带了军队的,而且人数还不算少,好像有两三万,再说以曹爽当时的作为,张扬跋扈,又讲究排场,他去给先帝扫墓,然后顺便游玩打猎,也不太可能只带少数亲信,军队是肯定要带的。但就是手里有兵,皇帝又在身边,曹爽却投降了,着实无能。现在分析什么太后、士族、地方实力派都支持司马懿,都是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当时司马懿也冒着巨大的风险,他就靠三千敢死队,没有其他武装力量,因为军队基本都被曹爽带走了,想迅速通知地方实力派来增援,当时的通信、交通条件也办不到。如果曹爽但凡有点血性,有点政治头脑,应该第一时间通报皇帝,就说司马懿造反,挟持太后,囚禁大臣,并要杀害军队家属。逼迫皇帝给全军下诏:即刻发兵洛阳乱平叛。也用不着跑到许昌,号令天下兵马来对抗了,因为那需要时间,等你跑到许昌,再把诏书发给各地驻军,司马懿和他的支持者早就准备充分了,以曹爽的本事打不赢,即便双方僵持,搞不好魏国也会分裂动乱。个人感觉如果曹爽第一时间发兵杀回洛阳,司马懿必定措手不及,几乎毫无胜算。可历史没有如果,司马懿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早算准了曹爽会投降,所以才敢冒险起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爽拱手投降好像是他自己原因,按照史书记载,曹爽计划向司马懿妥协,放弃权力,想作富家翁时,曹爽跟随者都指责曹爽,骂曹爽无能。
曹爽是曹真长子,曹真是曹操义子,曹爽和曹叡从小在一起玩,关系不错。曹丕死后,曹叡当了皇帝,曹叡也命短,死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八岁少主曹芳。
作为曹氏第三代权威人物,曹爽好像有些能力,把司马懿架空了,郭太后排挤走了,独揽了朝中大权,但攻打蜀汉政权遭到惨败,在众人心中丧失了能力和威信,推行一些政策得罪了许多人,而且曹爽本人对自己面临局面又认识不清,心宽体胖大咧咧,马马虎虎,不听别人正确建议,结果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当时司马懿在洛阳,曹爽和皇帝在外,曹爽掌握军权,如果曹爽发动绝地反击鹿死谁手好像说不准,连司马懿也害怕曹爽反击,曾派人去劝曹爽放弃反抗,曹爽痛苦地想了很长时间,最终向司马懿投降了,后来还是被杀灭族。
曹爽是官二代,富二代,没有长期经历过战火考验,没有险恶政治斗争经验,顺风顺水时还行,一旦遇到重大危险变故就丧失信心,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勇气信心和办法,落得下场是很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司马懿兵变实是无能曹爽所为,以司马懿的实力和威望,曹家爷们还有对手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72条/2页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