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
日本,美国,日元美国当年是怎样做空日本经济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最后,美元加息,让全球资本流回美国。日本股市、房地产、艺术品的价格全面暴跌,日本经济泡沫爆炸,损失惨重。于是在1990年后的日本,陷入了长期的低迷之中。
总结,在这场金融战中,日本被美国玩的团团转。
关注识象财经,与你聊聊泛财经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悖论
政府贷款、企业贷款和家庭贷款是银行的资产,是货币,是社会债务。
贷款转移支付,形成的存款。是社会的资产。
贷款和存款的利息差,导致社会债务增速远高于社会资产增速。在逻辑上,社会负债包围社会资产存在必然性。也可以说,资不抵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微观模型
政府贷款100亿修建高速,建设者(公众)赚走这100亿会形成100亿存款。高速建成之后,政府要偿还本息大约是200亿,这200亿源自哪里?答案赚走100亿的建设者。但请注意,建设者(公众)实际只赚走了100亿,即使考虑存款利息收益,建设者(公众)依然还不起200亿的本息。同理,整体企业贷款。因此,只要采用传统的金融规则体系,整个社会就一定存在结构性还不上的悖论。这种债务的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
——造币周期
工业化和城市化上升周期,企业贷款建设工业化,政府贷款建设城市化。
贷款通过支付工资,变为居民储蓄。
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周期,也是整个社会居民存款高速增长的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造币周期。造币有三重含义:1、贷款是银行的资产,是货币,工业化和城市化旺盛的订单会促使贷款需求十分旺盛;2、贷款支付成本,转化为居民存款。3、金融系统贷款和存款总量高速增长。
——还债周期
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企业开始赚钱还贷,政府开始收费、收税还贷。假设没有利息差,要偿还全部贷款,需要全民付出所有的居民储蓄,才能清偿贷款。也就是说:最理想的结果是居民储蓄归零。但实际情况则是存在利息差,因此,居民及时所有储蓄都被赚走和收走,用来还贷,依然无法清偿贷款。
以上是一种有制度引发的结构性问题。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幸免。
二战后,全球性战后重建,率先完成城市化美国,70年代至80年代,也曾经陷入连续10年的滞涨。80年代初,拉美债务危机、80年代末东欧巨变、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和日本地产泡沫破裂,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背后的共性是城市化拐点的出现。市场由造币周期转换为还债周期。因此,日本经济死于自身遇到的结构性危机,而非其他外力。一个经济体就如同一个人,青少年时代,经济增速高于债务增速(身高持续增长),很容易实现。但当一个人进入中老年时代,你(底层金融规则)依然要求它保持5%以上的增速(身高继续增长),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
阴谋论是转移矛盾和公众视线的手段,也会导致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阴谋论是对假想敌人的神化。
试想一个几亿人自由参与的市场,怎么可能被少数人的小动作被打垮?
阴谋论愚弄了公众,垄断了公众的认知,最终也会愚弄散布阴谋论者本身。谎言说1000遍就成了真理。当大家都把谎言当做真理,整个社会撞向灰犀牛也就难以避免。
简言之,问题的根源不在美国,而在日本经济的自身。这一结论同样适合于今日中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45年8月15日在中、美、苏、英等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打击下日本天皇裕仁颁布了投降诏书,9月2日美、中、苏、英、法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代表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主甲板上举行了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二战后期随着日本在各条战线的频频失利使得日本国内经济也已达到满负荷运转。到二战日本战败投降时其国内经济已陷于崩溃状态:由于粮食的缺乏,只得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限定食用297克的食物,这其中30%是白薯、大豆和豆饼,米面和肉类几乎快要绝迹了。与此同时在国家的配给制度之外整个日本涌现出了6万个倒卖各类物资的黑市,黑市上的米价涨到了政府配给物价的130到180倍之间。全国城乡失业者高达上千万,另外还有150万肺痨患者、200万战争孤儿和1800万无家可归者。战后美国以盟国代表的名义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这时美国占领当局必须每天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的资助,至少运来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少饿死人。
然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工业化道路上已有近80年的积累,尽管战争摧毁了有形的工厂、银行、学校、医院,但却无法摧毁无形的技术、人才、制度优势。甚至在更早的1850年日本男孩识字率就达到了45%上下,女孩为13%左右,这一数据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清朝,甚至也超过了欧美列强。人们脑海中这些无形资源在战争中保留了下来并成为战后重建的有力支撑。鉴于日本战后糟糕的国内经济状态当时东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有泽广巳提出用倾斜生产方式解决当时日本面临的困境——利用当时日本还能动用的为数不多的经济资源集中于重点行业领域以期实现质的飞跃,说得通俗些就是就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饭。1946年8月12日当时的吉田内阁在根据有泽广巳的倾斜生产方式理念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并将煤炭和钢铁列为重点产业,实行低息优先贷款和价格补贴政策:先将全部进口的重油拨给钢铁生产部门,再将由此增产的钢铁投入分配给煤炭生产部门,以相互促进的办法以期实现两个产业的循环增长,进而再把生产出来的煤炭和钢铁分阶段投入其他产业部门,以摆脱生产萎缩、供给不足的现状。在这一时期日本尽管在政治上受美国占领当局的管辖,但在经济政策上却没选择传统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路线,而是采取了一种介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之间的以国家干预主导为基本特征的统制经济模式。
与此同时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格局日益形成,美国决心将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亚洲封锁围堵社会主义国家的桥头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打压逐渐转向扶持。这一时期美国对自己的欧洲盟友推行了马歇尔计划以恢复振兴欧洲经济,而在日本道奇路线则应运而生:日元对美元的单一汇率被确定为1美元兑换360日元,这一措施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经济的稳定。道奇宣布单一汇率后进出口商品实行统一汇率,扩大了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更是有利于日本的出口,为日本的贸易立国奠定了金融基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司令部就设在日本东京,日本成为美国海军、空军出击的基地,同时也是美军军需物资的中转补给基地。一时间军事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而以船舶、铁路等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行业则直接在军需物资的周转调度过程中被最大限度地运营起来。不难想象这些对当时处于萧条状态中的日本经济而言将带来何其巨大的提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