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山海经》里的怪物真的存在过吗?
山海经,动物,神兽《山海经》里的怪物真的存在过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真是天下奇事。
“仁兽” 雪豹
《山海经·海内北经》原文记载: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白话翻译:
林氏国有一种奇异的野兽,体型像老虎那么大,身上长着斑纹,尾巴比身子还长,叫做“驺虞”(发音邹鱼),骑着它可以日行千里。
还说这种动物是仁兽,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只吃死去动物。像不像现在 的雪豹呢?
“瑞兽”凤凰
《山海经 · 南次三经》原文记载: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白话翻译:
再往东走五百里到了丹穴山,山上多产金属矿和玉石。丹水从这里发源,向南注入渤海。有一种鸟,样子看起来像野鸡,身上的羽毛带着五彩花纹,叫做凤凰。它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羲”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
而且,凤凰的仪态非常从容、优雅,喝水、吃东西的动作非常自在,时常自己唱歌、跳舞,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天下太平。都以为凤凰长这样:
《山海经》的记载却告诉我们,凤凰实际上长这样:
最后总结一下:《山海经》当中的神兽为什么是神兽?
其一,咱们老祖宗喜欢,比如豪猪好吃,骆驼有用,那个时代可不就是神兽吗?
其次,老祖宗觉得稀奇,比如鹦鹉和大猩猩,一个会说人话,一个长得像人,估计老祖宗初见这二位那是又惊又怕又稀奇。
第三,上古时代知识有限,认知水平不咋地,所以把自己的想象也加了进去,像雪豹和凤凰。
我第一次看到凤凰居然长着仁义礼德信的花纹时,即刻笑趴了。
咱们老祖宗胡诌的功夫也是不赖啊?汉朝才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家凤凰在上古就被“胡诌”出来了,实在有趣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而且大部分古代神兽都有原型,比如鳄龟,只不过上古时期人们基本都是口口相传再加上一些神话色彩,在描述的时候被夸大和虚幻了很多,其实很多描述如果去伪存真的话基本都能找到原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山海经的神兽是存在的,从很多细节就可以看出,只是人们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就会去神话这些动物。
现如今还有很多动物和山海经里面描写的很相似,比如斑马
图源来自杉泽老师的插画
杉泽老师根据自己对山海经内容的理解,通过美感去美化这些神奇的动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海经中的神兽,有可能大部分都是真实的或者有现实原型参照的。
据考证,《山海经》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作品。那个时候没有纸张,竹简靡贵,不太可能有人闲来无事,编造大量无聊文字。所以要么属于地理写实之作,要么是流传甚广的传说,至少值得被记录。
当我们不去直接否定它描述的怪诞,而是分析它为什么这么写的时候,才能发现它的价值,这是一部横跨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科学的奇书。
在这里野述君不是吹捧,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观史的角度和态度。
有两个推断,仅供参照借鉴。
1、山海经所述物种已经灭绝
我曾经在此前的文章中对《人类简史》中提到的智人(人类的祖先)的崛起引起大型物种灭绝的情况加以阐述,而揭露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个体不可逆的悲惨命运。
智人新的生存技能打破自然选择的常规,造成的大量原有物种的灭亡,犹如洪水一样,智人走到哪里,哪里的大型物种就快速消亡,剩下的要么隐藏在人类还没有涉足的深山深海,要么被人类驯化后成为食物或生产工具。而这些被驯化的物种(牛、猪、羊等),实现了基因演化的胜利,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无疑是注定了一辈子的灾难,无论是一头待宰的猪,或是一头不断被迫受精生育产奶的牛。
全文可参见愚作《看穿之后是深深的无奈》
而仅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的300年里,地球上灭绝的动物就有300多种,这些美丽的动物是真正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好在这300个物种中的大部分,后世子孙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看到他们,不像今天的我们只能看着《山海经》的神奇描述,大呼:“扯淡,肯定没有这样的动物”。
举几个例子:
早期灭绝草原猛犸象的体重可达12吨。而今天的成年大象体重仅在2.7-5吨之间。古人如果描述了一种异常高大的”神兽“,很可能只是你没见过而已。
犀牛的长相其实描述起来也比较怪异了,然而我们的中国犀牛已经遭猎杀绝迹。PS:原来中国是有犀牛的,你知道么?
可考的最大的狮子亚种,开普狮已于1865年灭绝。
……
2、这些物种现实中还存在,只是描述不同
很多人研究比对下来,发现很多书里的怪兽,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确实存在,只是古人的描述角度和用词方式显得奇异而已。但古人的夸张到底有多大的失真程度,委实不可考证了。
在这里引举几个例子,作为参考:
《\t南山经\t》“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左图是南山经中的鹿蜀,右图是非洲刚果发现的霍加皮,与描述非常相近了。
上一篇:什么叫心脏缺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