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廉颇以守待变是不是错误的选择?
秦国,赵国,廉颇长平之战,廉颇以守待变是不是错误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长平之战中廉颇以守待变进行消耗战,本来就是等死,最可怕消耗了赵国实力,如果开始就攻,不说一定胜,但也会令秦军消耗相当的实力。赵括在后来粮食不够被动局面采取主攻,而且在被包围下也消耗了大量秦军粮食和有生力量。但是效果肯定战争没有开始就攻好。这中影响导致长平之战后赵国没办法与秦国抗衡所以我觉得廉颇其实是错误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廉颇以守待变是稳妥的选择,也是无奈的选择。
秦将王龁攻韩国,把上党孤立起来,上党人见韩国不能救援上党,于是自愿归顺了赵国,把秦王气坏了,心说:我眼看就要得到的地方,你赵国不费劲就想拿过去,那就连你一起打吧,于是命王龁率军攻击上党,上党当然敌不过秦军了,百姓都跑赵国去了,王龁占了上党,就杀奔赵国来了,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在长平抵抗秦军。
廉颇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坚守不出,他久经沙场,知道最好能速战速决,于是和秦军开战,可出师不利,秦军侦察兵和赵军遭遇,裨将茄被杀,后来又打了一仗,赵国两个都尉被杀,赵军失败。几次失利,廉颇看出来和秦军硬碰硬打不过秦军,于是改变策略,建立稳固防线,坚守不出,秦军也没有取胜的办法,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可见,秦军战斗力太强,如果对攻,赵军不是秦军对手,想速战速决,被决的可能是赵军。
以守待变得办法应该还是可取得,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邯郸之战,廉颇坚守邯郸一年时间,屡次挫败秦军的进攻,白起已经看出秦军不能取胜,拒绝去担任主帅,终于胜利的天平向赵国倾斜,楚,魏联军来救援赵国,大败了秦国军队。以守待变成功。
李牧对匈奴的战争一直是坚守不出,坚守十年,一战把匈奴打得不敢在侵扰赵国。肥之战,李牧也是坚守不出,秦军久攻不破着急了,想改变策略去攻打别的地方,李牧抓住机会,打败了秦军。这些都是以守待变取得了成功。
在来看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这对秦国,赵国的后勤是一个考验,秦国综合实力比赵国要强,但路途遥远,补给也很困难,这样对峙下去,在有多长时间能分出胜负谁也不知道。
这时候赵孝成王外交上犯了错误,虞卿建议派使臣去楚国,魏国。合纵抵抗秦军,只要使臣到了这两个国家,秦国就有后顾之忧,赵国就有了和秦商量停战的筹码,但赵孝成王觉得麻烦,直接派使臣上秦国求和,秦国故意大张旗鼓欢迎赵国和谈使臣,其它国家以为秦,赵马上停战了,也就不做支援赵国的准备了。赵国只能独立对抗秦军了。
总结:长平之战,廉颇因为秦军太强,赵军不能打败秦军,所以采取坚守的策略,保存实力,在这期间只要赵国外交上做出正确选择,联合了楚国,魏国,合纵对抗秦军,形势变得有利于赵国,赵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廉颇以守待变得策略按当时情况是正确的选择,只是赵王把牌打烂了,最后惨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廉颇以守待变的方略是对的,是对战争局势的正确判断,此时,秦强赵弱。守,就是耗。战争打的不仅是军队实力,更是后勤。
上一篇:哪些游戏特别难玩但很好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