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还有必要吗?
劳动教育,孩子,工作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还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就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在整个人的生命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在新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教育意蕴,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培养劳动素质、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重要的积极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其实就是让他们真正明白,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靠歪门邪道的收获是长不了的!看看现在的社会环境,父母特别溺爱孩子,不要谈论劳动,即使他们自己能做的,结果都是被其父母代替了。
除了缺乏劳动能力,很多孩子,甚至最基本的劳动观念,都不知道!新一代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一点挫折,他们没有能力承受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动不动就跳楼轻生,或者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有更多的学生,追星到了疯狂的阶段,他们迷恋的是一夜暴富的明星,相信更多的是不劳而获!毕业后,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工作能力,会不会误入歧途?
健康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
在年轻时接受劳动教育。作为一个孩子,他们知道一个人应该依靠努力工作来换取生活报酬来维持生活。劳动不可耻,是光荣的,没有人对你以劳动换取报酬而嘲笑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劳动教育当然有必要,但不一定在学校里,家庭更是合适的地方,既可以增加父母和子女情感的互动,又可以让子女养成帮助父母承坦家务劳动的习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新型冠状病毒碰上春节,百年难得一遇,全国大多数人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缺热闹,缺自由,唯一不缺的是时间。但在时间如此充足,精力如此充沛的情况下,试问有几个家庭厨房灶台边没有油渍的 ?床底下角落里没有灰尘的?衣橱里书架上是整整齐齐的?估计有很多人捧着手机喊无聊,却不愿动手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把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究其原因是劳技教育没教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劳技教育在教育范畴里根本没有入流过,九十年代前期的劳技教育简化为劳动,学生参与学校一切事物的劳作:挑沙石平整操场,砍柴供给学校厨房,捡稻穗摘茶籽交学校勤工俭学,外加打扫学校卫生就是劳动课的全部了。这样虽然没学到什么技能,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还亲近了大自然。九十年代后因为校园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不敢触碰的红线,校外劳动基本被取消;又因为经济的发展,大规模学校的卫生都外包给劳务公司,学生连卫生也不打扫了,劳动课也取消了。孩子们在家里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培养出了大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直至2018年,国家重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18年的高考作文也因此和劳动有关了。
劳技教育应该是教育之本,教育简言之就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存,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照顾好自己的“一身一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才能创造财富,才具有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劳技课是不可或缺的。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养成的,劳动习惯亦如此。我经常提醒学生:你的抽屉决定你的人生!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很多学生的抽屉还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我发出感叹:撼山易,撼同学们的坏习惯难!这就是从小淡化了劳技课的生动写照。
还有我觉得能把卫生间打扫干净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想把卫生间打扫干净,你首先得有不怕苦不怕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其次你还要科学的打扫方法:扫除倾倒垃圾,喷洒洁厕液,用刷子来回刷除尿 渍,用水冲洗干净,用吸水拖把拖干,整理摆放好工具。只有这样,才算胜任了彻底打扫卫生间的工作,这只是劳技教育的九牛一毛,但又有多少学生具备呢?
理想的劳技教育是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应该是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应该在劳技教育中树德、增智、强体、审美,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研发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最后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建立“大劳育”的教育体系。
劳技教育是教育之本,让我们共同关注劳技教育,撑起教育的一片蓝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有必要。
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关注。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实践教育活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的教育重视追求学历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培养了一批疏于劳动、幸福指数低的“书呆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