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二战初期,美国为什么不想参战?
美国,日本,战争二战初期,美国为什么不想参战?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如果日本选择南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东南亚不仅资源丰富,足够日本的战争需要,还有助于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但唯一麻烦的一点是,东南亚国家大都是世界强国的殖民地,日本攻击东南亚,显然会招惹到其背后的宗主国。
最终日本在慎重考虑后,选择了对菲律宾等国出兵。而巧合的是,菲律宾的宗主国正是美国。
这样看来,美国为了加入二战,还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战时美国没有马上参战,主要还是因为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美国建立以后,因为远离欧洲,周边也没有什么强国,因此一直忙着在美洲扩张自己的势力,对于欧洲事务一向敬而远之,并美其名曰“孤立主义”。直到一战后期,美国国力日盛,有意借着一战的机会介入欧洲事务,才参加了一战。
美国算盘虽然打的精,但是论心眼还是玩不过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最后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基本控制了会议节奏,美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什么都没得到,于是“孤立主义”再次盛行。
在二战爆发以后,普通美国民众对于这场战争也是态度冷淡,大多不愿意介入。罗斯福虽然意识到了德国统一欧洲,垄断欧洲市场以后对美国巨大的威胁,不过受限于国内政治气氛也不可能直接参战。
而且因为因为“孤立主义”的影响,到了1939年,美国军队的总数不过33.5万人,其中陆军只有10万人,坦克还没有波兰多,根本没法和英法德苏等强国比。罗斯福也不可能立即参战。
所以罗斯福选择了一面加强国内的舆论造势,宣传美国参加战争的必要性,一面推动对盟国的援助,间接介入战争。此外罗斯福还开始扩军备战,为未来介入战争做好准备。
1941年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正式开始大规模援助和德国、日本等国交战的国家。这个时候美国实际上已经开始放弃孤立主义,剩下的只是战争准备问题了。
到1941年12月,美国陆军扩充到了168.5万人,海军在役军舰343艘。此外还有344艘在建。也正是因为军事力量的加强,因此早在珍珠港以前,美国就开始派遣军舰帮助英国运输船队护航,逐步介入战争。
按照美国政府计划,大约在1042年年中,美国将做好全面战争准备,届时就可以全面参战。当然,日本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国提早了参战时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提及美国的参战经历,各种“阴谋论”总是扑面而来。
持“阴谋论”者认为,在当年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中,虽说罗斯福总统眼光敏锐,非常倾向于参战,但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们却没总统先生这么有远见,普遍对介入亚欧事务并不热心,甚至说得上是非常反感。
那么,为了彻底唤醒了美利坚民族的各种意识和“情怀”,激发了从国会到民间对法西斯轴心国的一致“声讨”,美国故意装傻,让日本来“偷袭”。“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国总统内阁上演的一幕“苦肉计”。
讲真,客观看,前面说的所谓“珍珠港事件阴谋论”还是不太能站得住脚的。毕竟,罗斯福总统作为一个大国的管理者,为了找个合适的参战理由,冒这么大的风险,拿太平洋舰队和众多官兵的性命当筹码,并不像是个老练政治家的理性选择。
更何况,一旦操作的某些环节出现问题,不仅总统个人的声誉、政治生涯将被彻底断送;甚至他的内阁成员,民主党的一切相关政治符号都会被毁之殆尽,再也上不得台面,而对其背后的金主,更是无法交代。
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和政治集团会选择下如此不靠谱的“赌注”。
那么,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为什么二战爆发后的两年多,美国一直没有主动加入战局。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跟此时的美国仍然信奉“孤立主义”的传统政策有关。
跟二战后充当“世界警察”,到处主动挑事儿的当代美国不同,自美利坚建国以来,到二十世纪初,“不管他人门前雪,只管自己瓦上霜”的孤立主义就始终支配着美国的外交理念。
“孤立主义”作为美国历届政府奉行的“国策”,还是美国国父华盛顿总统给定的调子,显得无比神圣。所以,在政府层面,要打破“孤立主义”,就等于在挑战权威和传统,阻力极大。
按照美国宪法,正常的宣战流程是:美国总统向国会提交向某国宣战的议案,国会的参众两院进行投票表决,议案通过后,由国会授权下发资金和武装力量调配的权限。
也就是说,真正拥有宣战权利的,并非美国总统,而是美国国会。
然而,此时的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多数仍严格恪守着“孤立主义”的信条。之前的不久,为了帮助英国对抗法西斯集团,同时限制东亚的日本,为了修改《中立法案》、通过《租借法案》等各项议题,两派议员在国会曾开展过激烈辩论,一度吵得难解难分,罗斯福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最终克服了重重阻力,才运作成功。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
美国政府内部想达成一致,搞个援助或者贸易制裁都这么费劲,更何况是要直接参战。
而在美国民间,刚从“大萧条”中缓过气来的基层选民,更看重的是眼前的生活,除了少量犹太裔或者有犹太亲属在欧洲的美国公民外,大部分美国人对遥远又抽象的域外战场并不感兴趣。此时,甚至任何有关参战的演讲或者评论都会遭到孤立主义者铺天盖地的批评,受到选民的强烈抵制。
非常说明问题的是,1940年,罗斯福在总统竞选的时就,就曾再三向选民保证,绝不会将美国青年送上战场。
这方面,美国老百姓对美国参加一战的“过往”,一直耿耿于怀,并延续到了二十多年以后的二战早期。
1917年,欧洲的协约国眼瞅就扛不住了。只是,前面几年的战争期间,美国曾经陆续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不少属于“赊账”的形式),贷款100亿美元。显然,一旦协约国垮了,前面那些交易就成了一笔笔“坏账”,这可是利害攸关的大事儿,就为了“追债”,那也得参战。
上一篇:怎样才是分手的前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