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是如何丢掉努尔干都司的?
明朝,女真,都司明朝是如何丢掉努尔干都司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是如何丢掉努尔干都司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并没有“丢掉”奴儿干都司,因为奴儿干都司本身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而是一个被派遣到黑龙江流域的招抚机构,每次发挥作用时被派往黑龙江下游,负责招揽当地土著首领接受明朝册封、向明朝进贡。但明朝在东北建立的羁縻卫所并不需要通过奴儿干都司才能和明朝发生了联系。宣德年间,奴儿干都司人员最后一次前往黑龙江下游的驻地。此后东北的卫所仍然可以直接向明廷朝贡。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明代中期形势》晚明时期的东北边境。)
明朝对辽东以外的东北羁縻卫所的控制方式变化发生于16世纪上半叶。南迁的海西女真中产生了叶赫部、乌拉部这样的强大势力,他们在靠近明朝开原边外的要道筑城,以武力打击女真各部、阻止他们直接向明朝朝贡,而必须把利益分给自己。这样明廷就失去了直接用朝贡贸易资格来控制女真各部的办法,改为用羁縻女真强大首领的方式间接地羁縻。努尔哈赤就是明朝选中的最后一任女真首领,但他逐渐兼并哈达、乌拉、辉发等部,明金战争中后1619年又灭亡叶赫部,至此明廷丧失了对东北羁縻卫所的所有控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奴尔干是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旧址,明朝在这里设“奴尔干都司”是承旧制。
明代的奴尔干都司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政府。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宣德末年,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逐放弃开拓西伯利亚的计划,内迁奴儿干都司于三万卫(今辽宁开原)。于是大明帝国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停滞,大致为直接管理辽宁,而对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至明末女真兴起,逐亡天下。
其实,丢了奴儿干都司,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实力的逐渐衰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奴儿干都司建立前后,1403—1409年(明永乐元年至七年),陆续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滚河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130余卫,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不能说奴儿干都司这个机构废了,就证明东北不归明朝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一作奴尔干都指挥使司,明官署名。成祖永乐七年(1409)置,是中国明朝明成祖时在东北黑龙江出海口一带(今俄罗斯境内)所设立的一个军事统治机构。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统治范围东、南及于海、并越海抵苦夷(库页岛),西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
其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并非直接掌管,而仅是在重要地点设军事据点及发展交通路线,各族实质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统治,而除少数官员之外,大多数官军人员由当地部族人民担任,中央间或派遣人员加以巡视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后,对于东北的经营较不重视,该地官员大多成为世袭而不受中央控制,明的收缩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明之所以能够在长城以北占领大面积领土,是得益于屯田制度。
但随着气候变冷,塞外的屯田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而与此相反,因为十四世纪的温暖期而丧失中原的蒙古人却因此而能够将牧场大大向南拓展,正统末年,更取得“土木堡之战”的大胜,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朝逐渐放弃长城以北的领土,事实上是必然的。奴尔干都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可能独存,于宣德年间被废弃也是正常的。而国力衰微不能说明是明朝收缩领土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撤销都司后归属辽东都司管辖,以后控制力减弱,后金独立建国后完全脱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