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为什么只下西洋七次?第八次怎么就不去了?
郑和,下西洋,明朝明朝为什么只下西洋七次?第八次怎么就不去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朝为什么只下西洋七次?第八次怎么就不去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棣的军队攻陷南京,建文帝失去踪迹。朱棣即位后,始终心系建文帝的死活问题。于是,朱棣派心腹大臣礼部尚书胡漤,明为到全国各地寻找神仙张三丰,暗里探寻建文帝踪迹。
胡漤在大明疆域范围内寻找的同时,朱棣又把眼光放在了海外,怕建文帝跑到西洋地区,于是派出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发展经济贸易,一方面留心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下西洋的初衷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结果天朝盛名使得西洋各国贡使络绎不绝,朱棣好大喜功,以“天朝上国”自居,追求“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视周边各国为藩属,接着连续六次下西洋。
因为下西洋控制了对外贸易以及香料奢侈品等高档商品的定价权,虽然带来大量利润却损害了商人以及背后官僚的利益,随着朱棣的去世,明宪宗曾经想再下西洋,遭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坚决反对。
另外郑和身份属于皇帝属官,也得不到官僚系统的牵制,所以无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只要危害官僚阶级,大地主、大商人阶层利益就会被各种理由打压。
朱棣死了后朱高炽立即废了航海,将资料和船全部销毁了。他当太子时,主抓航海,身心疲惫,心存不满。总的来说没有真正实现官僚阶级和百姓的贸易往来和盈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一,“厚往薄来”的政策最后导致国库空虚。举办任何事业都要讲究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才能持续发展。而郑和船队将士众多,耗资巨大,每次出航馈赠要花大笔开销,大量贡品免费提供皇室、贵族享用,支持郑和船队的明政府国库空虚。“厚往薄来”的方针实非长久之计,这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蚀本”买卖是无法持续的. 其二,政治目的达到后航海活动的重要地位下降。明初由于海寇猖獗,影响明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前期目的是打通海道,肃清倭寇,另一目的是与西洋国保持稳定关系。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统治者认为政治目的已达到,航道已畅通无阻,因此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显得不重要了。 其三,郑和船队过于庞大,明朝官员非议甚多。郑和所统领的官兵大约二三万人,船舶近百艘,航程周期又过于漫长,每次往返需二三年时间,返航后不久就接着下一次航程,人员伤亡惨重,本身就难以为继。有人估算,在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的海船约有二千艘,每艘造价需白银七八千两,须支动天下十三省钱粮方才够用。对此,朝廷官员批评指责颇多,施加压力颇大,迫使明王朝终止这一活动. 介绍: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为了宣传明朝的国威,让别的国家看看大明的实力,并且每个国家都送很多宝物,别人都不能远航,就我能,是不是应该炫耀炫耀。
2、大明的国家地位是宣传了,宝物也送了,显得咱大方,地大物博。但他们毕竟不是货船,能往返进货,促进贸易,也不是海盗,抢了就走。他们是宣传去的,宣传也不能光靠嘴说,得有点实际行动,然后国库空虚,送不起了,加上船队开销也非常巨大。
(关于郑和下西洋还有一种说法,郑和下西洋赚了很多钱,并且修故宫和长城等等都是郑和赚的,至于为什么赚钱还停止下西洋,有点复杂就先不说了。)
3、下西洋是朱棣拍板的,朱棣去世了,郑和这个船长也去世了,而朱棣的儿子不支持他爹的做法,加上下西洋的资料全部被焚,也就不了了之了,其中也有很多大臣的推波助澜。
有其他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