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心经,亦无,智慧《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虑后而后得,这是说的对立的二的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二的世界,有得有失,有生有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理解。
心经中无智亦无得,是对破尽无名后进入佛家真如本性的世界后的描述。
在这个“世界”里已没有相对的概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任用自在,是为大般若智。
智若有所得,那便是境界不圆满,证明还有无名未破。
这种境界用语言也只是勉强描述之,即不可思,不可议,起心即错,动念既乖,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所以无智亦无得。
进入这种境界是需要修行者实证,已超出常人的认知。
所谓众生一切皆可攀援,唯独不能攀援般若。
儒家不讲出世法。
虑而后能得,思索了便能想出些道理,别管啥道理,总是能思维出些什么来。
就算儒家的虑指的是禅定,有所得的境界肯定比无所得要低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经,太深,能解释容易,做到太难太难,还是老老实实的念佛可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朱子任地方官时,毁佛寺,建书院,难道不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得而无得,天下何思何虑,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莫把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混淆,
不同的问题域即使同样的言辞,
意义也会不同,关键是: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只能用不了义词说了义,
因此须会意,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不是凭思议可得!
佛教无智亦无得,
从心经理路讲,以无为法的标准衡定一切,
即使是得不过回到原来路,
是得而非得,
只是我们自己迷了!
儒家虑而后得,
旨趣显然不同,
一定记住它也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在。
在儒家,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唐·韩愈《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我们的一切源自天(道),
所得为德,
对于非圣人而言,
成就自己还在于一个得,
虑而后得算是厉害了。
于终极而言,皆达于无为,虽表达不同。
以虚(空)论,正是无为法的共通处。
最显著的是佛教。虚则空则不生灭。它还有一个就是把无常无自性视为空。当然,它的比喻意味明显。
道家以为虚则无则柔则静,可生天下可纳天下。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大概只有虚空了。不如佛教的彻底去相。
儒家《周易》,虚则明、通,离卦即是。如果道释取其体而儒家多取其用之妙,即如无极而太极是也。
故言得非得不得亦得,境界一而理路二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你一旦明白了万物的空性和无常,就会逐渐悟解到一切事物皆不可得,进而才能够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若有一天你彻底的放下了包括躯体生命以及亲情财富在内的任何事物,这时候,你难道还没明白你得到了什么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别猜。你真以为古人说的就是你理解的那样吗?
上一篇:为什么湖南卫视那么容易将人捧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