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心经,亦无,智慧《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是大乘佛法的境界,如果不了解前面的语言模式,你是无法深得其中的妙义。前面依次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说的是无五蕴,就是破人我执,“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说的是无六根,无六尘,无十八界(无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里是破法我执,如果人我执、法我执惧破,那我们就达到了成佛的境界,但这里面是属于声闻缘觉的小乘境界。
接着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里省略了很多内容,这里讲的是十二缘起的内容,实质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在进一步实际上是两层意思“无无明,无行,无识,无名色……乃至无老死”,这里是从十二缘起破除,跳出生死轮回,无智的层面,但还有一层就更妙了,“亦无无明尽,亦无行尽,无识尽,亦无名色尽……乃至亦无老死尽”,不仅要破,还要破尽,属于无得层面,这所有的所有,总结为“以无所得”,依“以无所得”,菩萨可以获得解脱,诸佛,直接得正等正觉之果。
所以《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讲的是大乘境界的不二法们。
而《大学》说“虑而后能得”里面也有禅定的意思,所谓“虑”不是简单的考虑,而是经过禅定后所悟所得。
现在我再回答你的问题,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如果我将“得”改为“德”,答案就一目了然,圣人有德而无所得,《道德经》将德解释的非常清楚,“德”是道的显现,“道”显的一面,如过“德”性圆满,则已得“道”。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即是“德”性圆满,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是“德”的部分,小乘境界。
如果你还不明白,可以关注我,深度交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经》通篇的“无”都不是“没有或不存在”的意思,是“可运用可抛弃、可粉碎可突破”的意思。
《大学》与《闻思修》法相仿,与《心经》不相仿。《闻思修》与《苦集灭道》一样,都是《心经》的前奏。
其实是对经历和所学知识,疑惑了痛苦了,才应运而生《心经》,前提是:此人已经十分博学了。
《心经》是对玄奘法师讲的,玄奘15岁中秀才18岁中举,同年又考入佛门,经历了中原门派的斗诤,想再次取经。法师认为,后世的口舌佛祖一定会知道,会派菩萨来传文字摧服口角的。
玄奘法师在路上是很苦的,曾经在沙漠中昏迷,醒后盘坐、入定,就获得了观世音菩萨授予的《心经》。这是对一个渊博的人宣说的,不够渊博的话,得先让自己渊博起来。
世尊在肉身佛时期,曾大力推荐观世音菩萨提供的《闻思修》法。法门倡导:智慧一定要多广,思考一定要深透,修行一定要严谨又灵活。
若没有智慧与经历,又能抛弃什么?突破什么呢?无知的人不能推翻旧法,也不能修改或号召新风尚。
闻思修的方法:①见闻世间事,思索世间道,实证佛法;②见闻佛法,思索世间法,善化世间法;③见闻世间法,思索佛法,出离一切世间法与佛法。
以“无观念、无立场”的状态去看待世界,粉碎、修整一切佛法与世法――从而以出离心,弘观世间……
世尊乔达摩.悉达多,是冥想得道的,但他认为凡人不适合冥想。而一切的,有智的、无智的众生,全都能运用“闻思修”法门来修行。
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就是主张:要学习、要增长智慧;再运用所学去获取财富与经历;再运用获取的过程,总结经验完善智慧,这就是闻思修。
小过程包含一轮“闻思修”。而闻过、思过、修过的目的,是为了更有经验的,再一次闻思修。
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去突破去发展。以前的法过时了,不适用了,就抛弃不要固守――这就是大过程。
就像小学得了99分的作文,不能拿到大学去交作业,题目一样也要另写一篇。又像对没退休的人说:养狗浪费精力;对孤独的人又说,养个小狗作伴吧……
大菩萨都是入世间法,又出世间法的。以往,动乱或起义太多了,大家都盼望能够统一不再打仗。紫薇星就会照耀一个磁场好的人,往往是人群中,最容易让大家信任依赖的。这个人就出来最后定江山,又再立新法。
大菩萨总是把以前,自己立过的朝代,自己回来又给推翻掉了。
这是一种转换,以前推广的法规与社会风气,被人玩坏了,就回来粉碎自己定的规矩,制定适合当下的规范。
菩萨都能打破自己亲立的规章与社会风俗,我们又何必墨守成规呢――《心经》里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必须学习文化,但不能只是理解字面的意思,要通篇读懂,并且把含义用现代语言给人讲透,不要照搬文言文,那只能说明会背发音。
不光懂还要灵活运用,不能死板的,一成不变的去执行,要边做边思考。
要学要思考要运用。还要:因人制异,因时制宜,因势置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經》上说:“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和《大學》的“慮後能得”最終的含義有什麼樣的差別呢?
絕大多數人對於“無智亦無得”可能都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原因就是少了般若智慧。而《大學》的內容還沒有涉及到般若智慧,所以好理解一些。
《大學》所涉及的內容屬於世俗的知識範疇,“慮而後得”其實不難解釋:經過對事物種種的思慮或研究或推敲等,總會有一個方案可以得出。而《心經》所涉及的內容是出世間的智慧層面,一般人很難解釋得通或者很難解釋的對,兩者介入點不同。《大學》屬於世間的見解,《心經》屬於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因為見解不同,所以它們兩者對事物的看法完全是南轅北轍了。
上一篇:为什么湖南卫视那么容易将人捧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