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心经,亦无,智慧《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人可能把“無智亦無得”釋錯了,理解錯了!在今天的網絡非常發达的時代,常常可以看到這些錯誤。
那麼“無智亦無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以這樣解釋:在究竟圓滿佛的大智慧中,不存在智慧的和愚蠢的概念和分別心,完全是一昧一體的大平等本覺智慧,不可能有一點絲毫的分別妄念;就不存在什麼智慧或愚蠢的,賢善的或醜惡的之說。因為所有的智慧或愚蠢、行善或惡劣、高大或渺小這些都是人們的一種念頭,都是一種想法,一種概念,並非真實的般若智慧。所以人們才有了得失之心,才會說這個好,那個不好等等說法的分別妄念。有好和壞、善良与醜惡的、這些都是一種眾生的分別,自心安立它是真實存在與外境上面的。
“以無所得故”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在每一個眾生相續中,本已經存在了,從來)也沒有什麼失去,也就不存在去得到。在本基中,大圓滿智慧已經就是如此如實的安住在它的果位上,無需重新獲得,也不曾失去,這就是——覺性妙力。這句話的含義相當深邃,如果將展開來講的話,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對探索人生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和利益。它有非常深刻的含義系指示意義,想獲取它,必須得自己努力才行。
願你早日成佛。
文/藍天日月星河
圖/來源於網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二者实则并无矛盾,是针对不同情况所说。简单的可以这么理解:最高境界是无智亦无得,但凡夫不可能做到这一境界,既然要得,圣人就告诉你:虑而后能得。
一、我们先来说《大学》中的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完整的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看完这句话就应该知道,这句话不是说,你要多考虑才能多得。而是说你要完成一个目标,要先止住自己各种妄念(艮卦的卦德),心才能定下来向着目标前行,才能静、安、虑,然后才能完成目标。这个“得”是在特定目标下的“得”,意思偏向于“实现”,和“得到”有所区别。圣人只是在教你如何去完成一个目标。
二、再来看心经的无智亦无得,是指破除一切相后的一种境界。没有人间所谓的智慧,也没有得到的概念(我们正常所说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下了人间智慧,也就等于放下了所谓得到的能力)。这里的“得”,更侧重于“得到”的含义。“无得”,表达的是一种不昧因果、不染尘埃的心境。
三、把这两种“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甚至于说得出心经是大智慧,大学是小智慧,是不太合适的。如果非要问圣人是有得还是无得,就只能说,当无得时无得,当有得时有得。因为圣人要渡众生,这种渡是大智慧的渡,是看符合天道的渡,既要令一部分人实现“无得”,又要令一部分人实现“有得”,达到最佳的和谐,这才是天道。如果圣人说,你们所有人都一定要无得,天道瞬间就乱了。就连佛祖都说: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这才是圣人的大智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的圣者是教导飞机如何在跑道滑行,有的圣者专门教导飞机如何起飞,以及如何处理应急状况而不至于让飞机掉落下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得”与“无”什么时候成了两个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对两个不同存在对象的描述,所以并不矛盾。
心经是在描述第八识自身所住境界,因为第八识不对色声香味触法作分别,智慧是与意识相应,所以用了“无智亦无得”来区分大家所熟悉的相应于意识的境界。
“虑而后能得”描述的明显是意识的境界。
所以,从贤圣的角度来说,说“无得” 也可以,因为是站在第八识的立场,描述其自住境界相。说“得”也可以,因为是明心者(意谓着实证第八识的贤圣)站在意识的立场,他亲自观察到第八识,具有了这样的智慧(佛教专用术语,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注:因为这种智慧所观察的对象也就是第八识是对色声香味触法是不作分别的,所以称为“无分别”智。)
希望这样的说明能与大家结个善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一个意思。得到无得就是《大学》中的得,连无得都不可得是《心经》中的无得。
上一篇:为什么湖南卫视那么容易将人捧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