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心经,亦无,智慧《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大学》又说“虑而后能得”,圣人究竟是有得还是无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经》的“无智亦无得”和《大学》的“虑而后能得”,分别是佛教和儒家文化中个人修为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都是要经过努力修养后,才能得到的很高的境界。
《心经》无智亦无得
佛教是教化人们出世的文化,帮助人们心境远离凡尘,而去苦得乐。佛教教化人们对凡尘事物不住相,才是觉 ,才是智慧。所以对佛教来说,无智即是智;无得即是得。
《心经》无智亦无得,本质是觉悟。是经过身心修养后,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得到的觉悟 。 即得到心无挂碍境界,从而达到究竟涅槃的最终目的。
《大学》虑而后能得
《大学》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的经典。两千多年来,是中国人的修养身心践行依据,对中国人的影响意义深远。
《大学》中虑而后能得 ,是《大学》的重点 ,非常重要。《大学》的核心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了“虑”境界。达到了“虑”的境界后,才能得大学之道,得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怎样修身呢?就是通过“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学养步骤来修身。七证学养步骤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的践行,而后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虑而后能得”的,“虑”是在心境安宁后的思虑。思和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想是人们内心中不断产生的妄念。我想中500万大奖,哪是妄想。思是人的本性的智慧,再加上后天通过学习知识,形成个人自身独有智慧。人们运用思虑这个智慧,对事物进行思考,从而达到认知事物的本质,“得”到符合大学之道的行为。进而达到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
所以说:《心经》的无智亦无得和《大学》的虑而后能得,都是圣人的得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不能相提并论!
世间法是有人我,是非,善恶,好坏,染净等等各种对立分别的,所以说有所得说!不足为怪,是正常的。指导凡人修为的!
出世间法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没有善恶,染净,空有等等分别对立的,是一真法界说!是一切本自具足的,所以才无所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圣人有所得,而佛菩萨无所得!但从了义上讲,得即不得,不得即得、得与不得如一不二!如是得,如是不得,如是无得无不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回答的人数较多,大体阅读,大都是从专业的角度上做的正解,学习之余,试着用简单的理解做一下阐述,请大家指教。
《心经》里“无智亦无得"之语,是在理解“诸法空相”的基础上对智慧等等的理解。用量子学的角度理解我们的世界,宇宙间有形的无形的一切皆为能量,无空无实,本无区别,人的肉身和灵魂也是如此,一切没有分别,也就没有所谓的智慧与否了。
《大学》里“虑而后能得"则是基于人类常识下的理解,大体是"深入思考能得到答案”。
简单理解,权作一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指天道,一个指人道。天道无为而得,人道多争而获。然人道不寿而终失,一切归空,天道不争而大。在禅定中,必无智无得才入大定,此乃入佛之路,功法必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自具足自性清净,因三毒迷而不见,离三毒而自见,从何而得,得什么?谒曰,自身怀藏如意珠,苦心乞讨觅世间,回头内照折枝看,梅香正是大春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句话说的都对,只不过说的对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无智亦无得,说的是佛菩萨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一的世界,非有非无,非得非不得,娑婆世界的智和得进不了那个世界,因为在那里得而不得,不得而得。
上一篇:为什么湖南卫视那么容易将人捧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