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诸子百家,思想,中华文明假如没有西方文明的入侵,清朝是否会成为我国延续最久的朝代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样看起来,我们的中华文明的承载者,简直是“没出息”之极了,除了2000年前能有比较拿得出手的哲学作品,经典之外,随后的日子里,竟然我们这些后人无一能够有比肩之作,为了弥补这样的尴尬,我们竟然说,过去的诸子百家如此之厉害,即使到今天,仍旧对我们有指导意义。
——这句话的反面其实是,我们后辈没出息之极,已然无法再后续的日子里,再创辉煌。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除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面讽刺了一句“我们祖上比你们强多了!”之外,其他的学者,都以考据为荣。
这正常么?
一个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在学术思想上有如此高度的一个文明,竟然在随后的日子里,它的后代只能靠吃这个时代的老本过活?一旦考据出什么诸子百家的新思想,就成了那个时代的大师?
这难道不是金庸小说里写的武功,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来看,清朝,确实是中华文明的尾声,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能撑得了2000年,那么4000年,6000年,10000年呢?你敢想么?
有人会说,不对啊,我们随后不是也有汉赋唐诗宋词么?
笔者说,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我们今天和别人聊天,可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你要学习身边的人——这是至圣先师级别的。
但你会跟别人说,李白说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就看长江去吧!——别人大概会以为你是神经病吧,这就是诗词级别的,虽然有精彩,但思想指导方面,是不够的。
而文明,不仅仅在于这个体系里有多少惊艳的文采,更在于这个体系里有多少成体系的思想体系,就好像我们说西方的文明成果,首先拿出来的不是莎士比亚,而是尼采,黑格尔,柏拉图等等。
好,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中华文明会出现这样,看起来“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注意,只是看起来。)
这就要从诸子百家的渊源聊起。
有人总把诸子百家的精华认为是思想层面的著作,实际上这是个误区。因为目的不同。诸子百家的成果,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列国的实际问题,那就是要么如何称王,要么如何称霸,要么如何保持自己的国家不灭,诸子给开的所有的“药方”,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至于里面涉及到的“人性”,客观规律等,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必须思考和描述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诸子百家总有些别扭,最经典得是“鬼谷子”,这得多心机深沉的人才能想出这些东西啊,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给我们普通人看的,人家就是给当时的王,至少也是当时的管理阶层写的“操作说明书”。
理解了这个逻辑,就理解了为什么后世没有超出“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了。因为这套系统,从两千年前设立时,就不是为了开民智而用,而是为了更好的当王,至于王之下的万民呢?最好就是“刍狗一样的万物”,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最有意思的是,为了让这些话符合每个时代的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对应的知识分子,为其解读。)
所以我们看到了两个现象:
第一,随后的每个朝代的皇权阶层,都努力的在做一件事情,让知识分子层面(思想层面)的可探讨范围越来越窄——汉朝的废除败家,独尊儒术,唐朝的通过科举完成李世民所说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宋朝好像是个意外?刑不上大夫(这点我一会儿会描述),明,大概是历史上杀知识分子第二多的朝代,清,不用说,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可以作为理由了。——总的来看,知识分子笑君王,慢公卿的优良传统,随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越来越少。
第二,随后每个朝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有意无意的,都以不断地为诸子百家,“上古”时期的著作进行背书,说明,阐述其合理性做努力。而少有进行客观思考,批判,甚至否定的——即使要否定,那也是有意图的,比如近代的《孔子改制考》,也是从孔子入手,来迂回的说孔子有改制的意图,才能说明自己的意图。——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私欲:客观原因是,主流思想如此,一个人必然难以有作对的意识;主观私欲是:既然人们更接受这样的观点,自己宣扬这样的观点,自然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所以,从诸子百家时代开始,为了诸侯称王而定制的这么一套”王朝操作说明书“,在随后历朝历代,通过中华文明的具体实施者,每一个朝代的君王,以及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既让知识分子在思想的思考体系越来越窄(参考第一条),又让知识分子不断自主的维护这个源头——诸子百家的绝对正确性,不正确的没关系,可以解读嘛。
这里稍微补充一下,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是由于满清入关之后,开始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禁锢的,实际上从明已经开始了(当然知识分子自己因为第二条不争气也是一个原因),即使没有清的存在,思想禁锢这个总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诸子百家设计的国与民的关系中,这才是稳定态。
但是,诸子百家的”操作说明书“的设计者们,忽略了两个前提:第一,外来入侵对这个”稳态“思想体系的破坏。第二,个别区域的生产力爆发式发展而产生的国际影响。
笔者一个一个来解释。
先说第一点,外来入侵:实际上非常吊诡的事情是,几乎每一次中华民族主体的外族入侵或者动乱,往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发展小高潮。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甚至随后的汉朝文明发展;隋唐丰硕的文明之前,恰好也是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甚至我们今天总在说的魏晋风骨,也是结束了三国的格局局面,而最有意思的 ,几乎没有太长时间的割裂的明清两朝,恰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明显衰落时期。
——因此,有这样的学术观点: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与外族的“新鲜血液”进入不可分割。
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中华文明骨子里,如果长期没有外族的“新鲜血液”进入,是难以自我保持活性的。
第二点,个别区域的生产力爆发式增长:这个比较难理解,我做一下逻辑描述。以我们今天的态度来看,思想的发展仿佛是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在诸子百家,乃至过去两千年的态度来看,思想是不是发展,是不是先进,根本不是最主要的矛盾,甚至讨论这件事情的著作都很少。
所以我们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我们过去扼杀了思想发展是不好的,更不要因此拼命地去证明诸子百家的文明并没有试图扼杀思想发展,因为思想是否发展,根本不在“国家操作说明书”的思考范围,换句话来说,对于这些“说明书”的正确思考方式是,后世的思想发展,是否有利于这套说明书?如果不利,那就不要发展了。
为什么这样?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没有更好的方式的情况下,能够让王的国称王,称霸,甚至不受欺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的这套方案,也确实达成了相当程度上的稳定。
上一篇:怎么在淘宝上卖芒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