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电影《驴得水》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铜匠,校长,特派员电影《驴得水》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写在学校墙上的两句话
三民小学的墙上有两句话特别显眼,一个是“学做人”,一个是“进来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
既然是学校,这话自然是用来教育和规劝学生的,但最终通过四个老师和表现,我们看到了他们与这两句话之间的巨大反差,由此产生了极大的讽刺。
作为教书育人的他们,尚且没有一个人学会做人,也没有一个彬彬有礼,步步生风,如何教书育人?
2、这所小学没有一个学生出现
影片始终都在说学校的事,都在说孙校长如何带领几个老师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吃教育部空饷,但我们自始至终没有见到一个学生,无论是一开始的六个,还是后来的一百五十四个。
同样,这所学校周围的村民也只在孙佳与铜匠的婚礼上出现过一次,此前此后,学校像是一座孤岛,除了四个老师,一个打水的姑娘,一个铜匠和他老婆,几头驴子,再无他人。学生更是无迹可循。
学生上课的教室也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成了几方相互博弈和诈骗的舞台,这才是最有讽刺意味的地方。
3、三次不同的会议
影片从头到尾,四个老师一共开了三次会,但每一次都有不同,这种不同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一次四人会议,是在特派员到来之前,这时候的四个人还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个个满怀教育理想,同心协力要把教育做好。
第二次四人会议,是在特派员走了之后,这时候的四人明显出现了利益之争,裴魁山对张一曼的因爱生恨,导致了他的自私和为了个人利益对群体利益的背叛,四人不再心齐。
第三次四人会议,是在美国人和特派员都走了以后,这时候一切风平浪静,所有的不堪和不和都过去了,为了共同的利益,几个人的心再次聚拢,但却少了张一曼,她在被众人阉割了自由意志后选择了自戕。
4、小学内部的人物关系
加上孙校长女儿孙佳,小学里也只有五个人,但五个人的关系却错综复杂。
首先是孙校长,他了解每一个人,但只要不阻碍他的教育理想,他都不过问,只要需要,他会充分利用每个人。张一曼的献身是他默许的,这是他的“不拘小节”。同时,张一曼又在他生活中扮演了“老婆”的角色,从她帮他剪去衣服上的布头足以得出,而他也会在张一曼生活中男人缺位的情况下给张一曼最好的安慰,跳舞那一段足以证明。
孙佳是周铁男的心上人,但一直没有表白。同时,周铁男是张一曼的“猎物”,但也一直没有得手。另一方面,最了解张一曼的不是裴魁山,而是周铁男,所以,他才会在张一曼被万夫所指的时候不顾尊严和性命地出手维护。由此可见,他与张一曼交情匪浅。
张一曼与裴魁山看似互相调情,但其实是最不牢靠的炮友,因为裴魁山始终硬不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就是嘴上过瘾。裴魁山看似对张一曼动了情,表了白,其实她最不懂张一曼。
周铁男与张一曼是统一战线的盟友,裴魁山单打独斗,孙校长游刃有余掌控全局,孙佳做冷眼旁观人。
5、张一曼的单纯和善良
影片最后的一段,张一曼疯了,孙佳与铜匠大婚被铜匠老婆撞破,婚礼现场一片混乱,手里攥着花的张一曼被撞倒,但她却拼命地护着花,这象征着她内心的单纯、美好,但冷不丁一把枪踢到了她面前,于是鲜花与手枪成了最大的隐喻。
同样,在裴魁山跟张一曼表白之前,张一曼一个人坐在长板凳上一边剥蒜,一边唱着情歌,后来又把剥下的蒜皮全部撒向了天空,像雪花一样,这也是象征张一曼性格的情节。她虽然是个性解放者,但同时也是个单纯和善良的女人,对美好充满向往。
但最后鲜花没能留住她,情歌也没能留住她,她把生命交给了误打误撞到她手里的一把枪。
6、孙佳的精神世界
孙佳是个局外人,对四个教师为了各自利益的争斗不屑一顾,对自己父亲的自私也看不上眼,尤其当父亲说他延安的大哥的坏话时,那是她守护的一个精神世界,她不允许任何人侵犯,于是重重的把盘子摔到了桌子上。
孙佳与运水的毛驴感情很好,但毛驴被杀,象征着她守护的精神世界的坍塌,尤其影片最后,周铁男留给她一箱象征单纯、美好理想的彩球,随着车子的颠簸,最终都滚下了山坡。此时的孙佳,终于重建了坍塌的精神世界,她要去找她在延安的大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电影的开始,校长、三位老师与校长女儿,在处理驴棚失火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电影的结局!
当驴棚只有星星之火(只是冒烟的时候):
周铁男第一个拿着苕帚来救火,结果苕帚被烧,看出周铁男鲁莽的性格和自身难保的结局。
张一曼在埋头处理失火的时候被自己人裴魁山扬了一头的沙子… 是否也预示着,裴魁山后来倒打张一曼一耙?
校长说:让我来处理!镜头一转,驴棚已经是熊熊大火,难以控制了…也能预示着由于校长的偏执,只能让问题变得更大,更加失控。
在校长与老师面对失火(问题)选择妥协接受的时候,孙佳打水归来,看到如此严重的失火,选择用山区十分紧张的水资源来救火,并不惜与自己的父亲(校长)反目。所以,在结尾她说出:“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也不突兀了!
电影折射了现实,可是现实就是一部部《驴得水》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整场电影看毕,给自己影响最深的莫过于:
有的人给人感觉善良,其实并非真正的善良,而是他暂时没有为恶的资本,掀不起波澜。在拥有权力之前,这样的人往往会给人感觉简单,淳朴,善良。但一旦拥有了支配资源的权力,他会将曾经压抑在心里的黑暗面彻底爆发出来并予以报复式的还击。在铜匠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前,他是一个单纯而又懦弱的角色,相信不少观众对铜匠向一曼告别时情不自禁的唱起山歌这一幕记忆犹新,山歌响起之际多少观众会感慨这是多么简单纯朴的山村居民。后面表现出的妻管严,被一曼骂牲口也不敢回嘴,只能默默的忍受,最大的反抗也不过是将一曼送给的头发扔掉则更让人心疼的可怜。然而,一旦铜匠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后,完全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借助着特派员对校长等人进行了强烈的侮辱和报复,辱骂一曼,杀驴等行为相比起之前校长等人对他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此同时,铜匠的欲望也迅速膨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去美国,娶佳佳做小老婆……与此同时还不忘时刻讨好特派员,铜匠的黑暗化让不少人感到。这一场景相信许多人会感觉似曾相识,有多少落马官员都是平民出身,寒窗十年,怀揣着善良而又积极的理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进入官场,而随着手中的权力逐渐增大,内心丑陋的一面也逐渐释放出来,贪污,包小三,对上司各种巴结讨好……如果铜匠是特派员的话,他也不会比现在的特派员好到哪里去。
上一篇:这个翡翠叫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