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朝为什么不修长城?
长城,突厥,唐朝唐朝为什么不修长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注:此处所谓的“南”,是指突厥以南。)
(公元626年唐朝疆域,同年大事件:玄武门之变)
而唐太宗本人的战略思想,是想结束这种长期以来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对峙,直接以强大的武力主动出击,从而通过军事实力,成为控制胡人势力的宗主国。
通俗来说,以前住对门的哥俩打个平手,后来有一天张三不想打了,于是就在门口盖了一堵墙,李四要想打张三,那得翻墙才能打到,这就增加了打张三的难度,于是双方就对峙上了,一个是没以前打的容易,一个是不主动出击,据墙而守,该过日子就过日子,就算李四真要翻墙来打,那也不怕,干脆就爬上墙头把他推下去。
那么到了唐朝呢?
就成了,李世民认为不用再这么麻烦,现在咱是赵四,家里人多,钱多,马多,武器也多,怕他王二个啥,还对峙个球啊?!
于是提着刀,带着弟兄们直接翻墙,主动去干王二了。
话虽然糙,但道理大概是这种道理。
(各朝代修筑长城变更图)
这种势必要打破南北平衡,一统游牧民族的决心,在唐太宗时期尤为明显,李世民本人就曾说:
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旧唐书·本纪·太宗纪上》
这段话说的真是慷慨激昂,通过“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这句话,也可看出李世民的决心和雄才大略,他的意思很明确:
先是列举了轩辕等大德的赫赫功绩,又列举了隋朝时的历史错误,再说今天他不会让大陈将军们修宫殿池苑,因为那样做只会浪费钱和人力,劳民伤财,而是只让兵士们勤练弓马,好去跟突厥大战,到最后天下无敌。
在古代,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国家的整体意志,那么既然唐太宗本人都是这个想法,一心想要征伐突厥,凭此就可看出他坚决想要结束南北对峙局面的决心。
而这种决心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不修长城。
因为在唐太宗的眼里,长城之南北,兴盛荣衰,早已是千百年来的常态,中原不消说,改朝换代几十次,而外邦胡人也是一波平,一波又起,刚打退,等个几年一喘息,他们又会带着更强大的兵马卷土重来,与其固步自封,一味防御,不如强化自身的军事训练,人人练就精兵良将,目的是为将来翻越长城,主动出击做准备。
此决心另有佐证:
初,上(太宗)谓侍臣曰:“靺鞨远来,盖突厥服之所致也。昔周宣之时,猃狁孔炽,出兵驱逐,比之蚊蚋,议者以为中策。汉武帝北事匈奴,中国虚竭,议者以为下策。秦始皇北筑长城,人神怨愤,议者以为无策。然则自古以来,其无上策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归伏,无为而治,得非上策乎?”——《唐会要·卷九十六·靺鞨》
这段话虽然很长,但大体表现出唐太宗的态度,他甚至对修筑长城一事,抱有嘲讽。
大意是说:
唐太宗问众大臣:“靺鞨现在能够独立,是因为突厥已经被我们征服了,所以靺鞨才能摆脱突厥的控制。遥想北周宣帝的时候,外族是多么猖狂?可是宣帝出兵驱逐,他们就像蚊虫一样逃窜,大臣们评价当时的策略为‘中策’。而汉武帝时,为了打匈奴,搞的整个国家虚竭,被后世评为‘下策’。还有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搞得人神共愤,后人评价他为‘无策’。然而自古有来,面对同样的问题,可曾有谁想出过‘上策’?朕承接隋朝的弊端而建立起繁荣的大唐,今天四方蛮夷都来归顺,应该能算是‘上策’了吧?”
我想,这段话除了体现出李世民的自信外,也体现出一种倨傲,曾经外族侵犯中华的历史,在他看来已经一去不返,如今四方来朝,天下太平,比起历史上一些帝王为了抵御外族而穷其手段来说,他的治国之策,可谓上策。
能说出这种豪言壮语者,也不愧为千古英君李世民,他的确有底气说这话,因为这段李世民与大臣之间对话的背景,正是发生在贞观十四年,那一年,李世民派军一举征服高昌,并建立起“西州”,凭此直接控制了整个西域腹地。
可以说,那时候的李世民,根本不把胡人放在眼里,说句可能略显自大的话,在当时的他看来,这天下,是独属于李唐的天下,没有对手。
而如果此时此刻修建长城,一来给民众百姓发出国家需要防御外敌的消极信号,二来也限制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无异于掣襟肘见。
这便是我个人认为,唐朝没有必要修建长城的第三个理由,即:
长城自古作为南北对峙的防御性战略工事,前提是要达成“双方对峙”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包括后来李唐的统治阶级,也都有意打破此类固有格局,从而完全占据形势主导权,彻底结束长城之南北对立的局面。
第四个理由,唐太宗本人远大的军事思想,以及名副其实的军事才能,使其完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壮举:征服东突厥。
关于如何应对突厥侵犯的问题,其实早在唐高祖李渊时,就被提上议程,前有隋唐末年混战时,李建成率兵马镇守蒲州,多次抵御突厥入侵,一举摧毁了突厥趁中原大乱之虚而入主的图谋。
(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带兵攻打西河郡)
后来李唐政权建立,时值武德七年,李渊当权,玄武门事变还未发生,恰巧又赶上突厥二可汗由原州入侵关中地区,同时李唐内部一致认为,突厥当时的军事实力,的确强于还未稳固的李唐政权,因此唐高祖也和前朝皇帝,如隋炀帝一样,很是忧虑强大突厥的进犯,于是他率先提出了要“迁都”,以避免日后真的败于突厥,而被大军长驱直入长安的危险。
《资治通鉴·唐纪七》:或说上(唐高祖)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
接上一句史料,于是李渊决定迁都后,立马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去寻找可迁都的地方,非常迫切的想要完成迁都一事。
(唐高祖·李渊)
而后,多次抵御突厥,熟知对方实力的老大李建成与老三李元吉,裴寂等人,也附和李渊想要迁都的提议,并且顺势提出了效仿钱朝修筑长城,以备突厥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当场就被具有远见的秦王李世民给否决了。
《资治通鉴·唐纪七》: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上一篇:商标注册申请注意什么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