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而北方却没有?
剃发,明朝,清朝为何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而北方却没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清廷颁布剃发令时,南方的老百姓拼死抵抗,甚至发生了后来的嘉定三屠。而剃头令在北方并没有受到像南方一样大的阻碍,也没发生南方的大规模流血事件。南方的老百姓平时温柔,北方的老百姓平时民风彪悍,为什么在剃头这件事情上会出现如此反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本题提得有点问题。从表面来看,是“剃发令”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抗,比如江阴、嘉定等地区,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北方“剃发令”没有遭到反抗,或者反抗不激烈。这并非北方人比南方人奴性或者不具备反抗意识,而实际上是因为清廷的“剃发令”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策略,清朝入关后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根据清朝在关内的形势对剃发令多次作出调整,而这一调整也导致了南北方对于剃发令的反抗表现出来了不一致性。
第一阶段 剃发
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
1644年四月,多尔衮率满洲八旗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败退陕西,五月初二,多尔衮率八旗进入北京城。此时的多尔衮志得意满,不仅进入了山海关,还占据了老对手明朝的帝都,李自成也被击败逃回了陕西老家,明朝死了皇帝变成了一盘散沙,放眼天下还有谁人是敌手。
为了进一步打击大明臣民的心理防线,多尔衮决定从文化上彻底征服汉族,而文化征服莫过于改变民众的服饰和发型,所以多尔衮以征服者和胜利者的角度出发下令剃发,让汉人穿上和满人一样的衣服。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多尔衮没想到自己捅了一个大篓子,汉人受两千年儒家文化思想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原本对清朝代替明朝统治持无所谓或者中立态度的民众对“剃发令”深恶痛绝,不少已经归顺清朝的民众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揭竿而起、对抗清军,或者逃亡南方明朝控制的地区,刚刚进京、立足未稳的清廷深深感受到了民众的敌意。而此时,清朝控制的区域基本是长江以北的地区,也就是说这时候北方的反抗是比较强烈的,因为南方根本不存在执行剃发令的条件——清军根本都没到南方呢。
第二阶段 暂停剃发
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沦陷区民众的反抗将多尔衮从胜利的美梦中打醒,再加之初到北京清军立足未稳,为了维持自己的在关内占领区域的统治,多尔衮及时调整了政策,在颁布剃发令后一个月,多尔衮又颁布了上述条令,暂停剃发令的执行。
如果说没有北方民众的抵抗,多尔衮怎么可能下令暂停执行剃发令呢?
暂停剃发令的效果十分显著,沦陷区的人民没有了剃发的切肤之痛,对谁来做皇帝这个事情也就看淡了,不管谁做皇帝,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这么过,而且清朝来了之后还叫停了明朝征收的“三饷”(剿饷、辽饷和练饷),这样的老板谁不喜欢,谁当皇帝都无所谓,老百姓的日子照旧过呗。于是暂停了剃发令的清朝越来越顺,在京畿地区站稳脚跟的清兵终于能够放心大胆的向西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了。
清朝和明朝遗民的发型相安无事的度过了一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清朝在关内的势力范围也从京城周边扩大到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黄河以北大片区域。
第三阶段“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1645年五月,由于之前一年暂停剃发令的政策执行,清朝形势大好,不仅击溃了大顺军,将大顺军赶到了山沟里,而且还掉头南下,攻克了明朝的留都南京,将盘踞在此的南明弘光政权消灭了,清朝的地盘从黄河流域推进到了长江流域,多尔衮又一次幸福地晕了。
自以为“两都在手、天下我有”的多尔衮又想起来要在精神上征服百姓,于是重拾剃发令,下令各地军民尽行剃发,而且在正式的命令中包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恐怖字眼,可见清廷是如何的肆无忌惮。
但是多尔衮又一次失算了,他遇到了一年前同样的问题。之前还乖乖投降的百姓听说要换发型(剃发),纷纷拿起了锄头、木棍开始拼命,刚刚征服的江南各处都爆发了义军的反抗,其中尤以江阴和嘉定最为英勇,江阴一个县城抵挡清军八十天,而嘉定前后消灭清兵和汉奸军队数千人。
恼羞成怒的清军在江阴和嘉定制造了大屠杀,但是这并没有吓唬住义军的反抗,浙江的金华等地也自发组织义军与清兵作战,原本江南地区清军可以传檄而定,如今却是遍地义军,寸步难行了。
而正是由于清军再次推行严苛的剃发令,让江南的南明臣民对清朝的统治有了戒备心理,所以清朝取代明朝就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了,这种反抗意识被放大和增强了,这自然会激起民众的反抗,反映出来的史实就是南方的抵抗更加激烈一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很多人回答,都把东北扯进来了
首先,东北是清的地盘,被称为龙兴之地,说东北不抵抗的,可以消停了。
其次,天子守国门,崇祯殉国的时候,明白人基本都跟着死了,李自成的手下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破城后可谓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吴三桂打的旗号借清兵复明。名义上具有正统性,所以在李自成和吴三桂之间,是站在吴三桂这边的。
再次,南方对清也是持不抵抗态度,对明的灭亡是持积极态度的,清入关打败李自成之后,没有复明,反而继续南下,清暴露本心,但没指望灭亡明朝,对明朝的态度是得寸即寸,得尺即尺。
但南方是迎清兵下江南的,清下江南的进军途中,士族文人拦路请愿表示谁主政无所谓了,但请免江南部分赋税,因为南方尤其是江南经济高度发达,已经发达到跟明朝整体脱节,单是江南一域便支撑了大明的近一半赋税的,也是因为江南的发达,所以江南承担的赋税最多(跟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类似,挣得越多交的越多),在明苦战的时候南方人和钱都不出,清占领江南全境后横征暴敛比之大明更甚,而且杀了很多名士,加之剃发易服,才引起南方不满,随即开始反抗,
最后,清灭明的形式,北方以李自成为主要抵抗力量,南方在明,李自成,和清之间,最终选清又反清,北方是打下来的,南方是走过去的。南方兵马钱粮人都在,所以后续反清很有力。但他们再有力,曾经被他们抛弃的大明王朝却回不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