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楚国,秦国,秦王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政治的需要,不是军事的需要。
先前李信帅20万军队,虽然败了,但并不是败在军队不够,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出现以外情况,20万军队是可以平定楚国的。
王翦帅60万大军,其实也没有都用上,其中大部分就是走走样子,真正参与到战争中的也就20万左右。也就是说李信的判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最初王翦还是要说非60万军队不能灭楚的话呢?
因为王翦是一个成熟的老政治家。
天下大势基本已经定了,但大权都还掌握在一群老家伙手里,所以,秦始皇要培养新势力,以平衡新旧势力。李信就是他培养的一个对象。
王翦也看出来的,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决策,他就必须表现得无能一些。不然,秦始皇的屠刀就会砍刀他的头上。因此,就有了也开始的故事:李信说20万军队可灭楚,是经过认真计算的。王翦如果也说20万,那就表明他的能力和李信是一样的,你说秦始皇是用王翦合适用李信?王翦资格老,当然要优先考虑王翦,但如果让王翦为帅,秦始皇的计划不就落空了吗?所以,王翦为了顺应秦始皇的计划,就要显得无能一些,报了60万的数字,使李信得以顺利率军出征。
至于后来,王翦依然要求带60万军队灭楚,实在是没办法。先前说过的话,怎么能随后食言,只能硬走头皮上。所以,王翦不得不想出各种方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让领导放心。其实,王翦20万军队也是能灭楚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话一点也不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灭楚需要60万大军,主要是因为楚国地域辽阔,人口和军队众多,且立国时间久,人心凝聚。
首先要说明,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灭赵国才30万军队”。秦灭赵到底动用多少军队,并无详细的数字记载。但是,从王翦要求灭楚用60万人,而秦始皇感到诧异来看,大概率灭赵时候动用秦军是远少于60万的,确实可能在二三十万这个量级。
在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赵国和楚国是抵抗最强烈的两个国家。为何灭楚所需要的兵力远远超过灭赵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楚国领土远远超过赵国。
赵国在战国初期的领土,主要包括今天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中部,算起来也就一个省多点。战国后期经过秦国的持续进攻、吞并,赵国面积大大缩水,在秦始皇发动最后一击之前,基本也就剩小半个河北省和小半个山西省了。
而楚国的领土,巅峰时候(楚怀王前期)包括今天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省的全部、大部或一部。即使在秦始皇发动最后攻击之前,楚国丢失了立国基础,依旧占有今天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广西省的大部或一部,折合起来起码相当于几年四五个省,几乎是末期赵国的十倍。
领土大,不但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还意味着秦军在入侵灭国时需要拉开更长的战线,占领更多的要地,而楚军也拥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迂回穿插和机动作战——实际上在后来李信二十万人伐楚中,楚军正是依仗辽阔的领土攻击李信后方的陈地,从而击溃李信军。
其次,楚国人口和军队比赵国多得多。
战国七雄并立,一般都是号称“带甲数十万”,称到“百万”的只有秦国和楚国。且楚国在战国后期打仗相对较少,军队损失不是特别严重,而赵国则多次被秦军蹂躏,尤其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国力严重受损。
其三,楚国的立国比赵国早得多。
楚国在西周初年就封为诸侯,秦始皇时候已经有八百年历史,且经过楚庄王改革后,楚国内部的文化认同感很强,凝聚力充足。这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可以看出。李信之所以输给楚国,除了项燕带军之外,还因为之前一直在秦国当官的楚国王室权贵昌平君、昌文君发动反秦起义。
而赵国建国称诸侯不过二百年历史,且当初本来就是从晋朝的六卿割据而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赵国内部的凝聚力也不如楚国,自赵武灵王一下,王室斗争、朝廷斗争严重,所以廉颇被逼走,李牧被残害,郭开弄权。在团结抗敌方面,比楚国差得远。
因为这些因素,导致楚国比赵国难打得多,所以王翦提出了六十万人的计划。实际上就算动用了六十万人,以王翦这种一流统帅,还花了一年时间,用尽计谋,才将楚军主力打垮,攻灭楚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李信20万大军失败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出:为何灭楚,“非六十万不可”了。
李信之败
王翦说灭楚“非六十万不可”,李信表示二十万就够了。
中年秦王喜欢年轻人的豪气,以李信为将,率军伐楚。
《史记》对战事的描述如下。
1、李信与蒙恬兵分两路进攻,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李信又攻破鄢郢。
2、李信引兵向西,试图与蒙恬会于城父。
3、楚军尾随李信军,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大败。
由于太史公笔法言简意赅,因此,后人对战事细节多有补充。
一种观点认为:李信之所以退兵,是因为孤军冒进,已经为楚军所败,因此引兵西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昌平君在郢陈叛乱,迫使李信被迫回军。
无论是哪种观点,李信“引兵而西”时,战事已经发生了转折。
楚军“三日三夜不顿舍”的“随之”,完全就是一副“追击歼灭战”的架势。
所以,无论李信是先被击败,还是受昌平君叛乱的影响,在他“引兵而西”时,已经遭到了极大削弱,以至他对楚军几乎不顾一切的猛烈追击一败涂地。
这些都说明:李信低估了灭楚的难度。
王翦“非六十万不可”的判断,是靠谱的。
不稳的后方,需要足够兵力控制
当年白起等人伐楚时,楚国的中心在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
上一篇:婴儿奶瓶如何消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