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温儒敏为“是人”站台被质疑,而网友却爆出更多问题,谁来释疑?
斯人,的是,都是温儒敏为“是人”站台被质疑,而网友却爆出更多问题,谁来释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62年虎,一直记的是斯人,现在变成是人,还是头一次听说。斯人,可以根据上下句的意思,理解为某人,这是贴合作者原意的,把是人理解为某人,就有点太牵强、别扭了。况且,我们在中学学古文时,注解中经常出现古今通假字。如果瘟教授能说出把斯人变成是人有若干好处、理由的让人信服的道理,这还显得有“大家”、真教授的水平,可他要否定全国那么多人的记忆,而且说人教社从没有出版斯人的教材,这纯粹是瘟教授指鹿为马、把黑说白的狡辩,只能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丢人毁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温儒敏干语文教材总编的这十几年,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都在退步,牠想干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斯人”还是“是人”?没有这场争论,毫不犹豫回答是“斯人”。记忆中一直是“斯人”,怎么会是“是人”?有人晒出1982版课本,明确课本上就是“是人”,是记忆错了?翘舌“是”平舌“斯”对于平翘舌分明的人怎么会记错?可明明是“是人”又怎么会记忆成“斯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课本没错、记忆不可能错,那只能解释为“是”通假“斯”,而且老师讲课时也教读为“si”,随着时间推移,“si”这个音替换成“斯”这个字,否则无法讲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上个世纪60年代念中学时,是“斯人”。从网友们反映的情况看,文中“斯人”、“是人”改来改去。学术上没有得出结论或无法得出结论的问题,不应该反映在中学生的课文中。这是对古人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尊重,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也是对前任同行的不尊重。前面确定了的东西,如果没有无可辨驳的铁证,不宜随意去改动。同样的情况,还有在“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中,现在改读xie,不押韵了。我们不禁要问,当年的杜牧,他会作诗吗?怎么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还有“骑”(ji),改读作qi。那“银瓶乍破水浆并,铁骑(ji/qi)突出刀枪鸣”这两句,读作“qi”的话,是不是挺别扭?白居易他同意吗?希望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尊重我们的文化,尊重古人,不要轻率地武断地改动古人的东西;也请尊重学生,学术上的问题,不要随意反映在学生的课文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了很多争论及评论,斯人占绝大多数,有人自己思维混乱却妄想串改大多数人的记忆,我看有点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设崩了就很难挽回了,想当初我们那么信任你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人或斯人,因为本意一致,通假也无妨,但这事可怕在,文化流动变化以抹掉痕迹的断崖式更替来进行未免引人深思,好比,我们允许收养子,但以抹掉亲子关系为前提,用狸猫换太子的方式进行文化流变,未免可怕。打个比方,可以承认一qi也对,但不能以判一ji为错的方式变更,这不是文化的兼容并包,这是赤裸裸的文化暴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