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对我们华夏两千年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道德经,老子,道教《道德经》对我们华夏两千年产生了哪些深刻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今朝,毛泽东思想哺育的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与时俱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率领全国人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只七十年时间就使我五千年文明古国大步跨入世界强国之列!民富国强千古超越!道祖老子《道德经》中的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极乐世界地球村在我中华大地已初步形成!大道之行迈健步,天人合一正来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天道人德“天人合一”的圆通大道!大国担当,东方智慧,大国风范!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幸福美好极乐世界地球村的实现焕发无限生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不但在历史上长期持续发生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越来越体现了它的重要价值;它不但代表先秦道家的主要思想观念,而且充分彰显道家文化的独特思想品格,并与儒家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儒道互补”的传统精神理念,成了影响中国思想理论的两种最重要的学术思潮;它还以抽象的理论形式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深邃而广博的文化智慧。
《道德经》的影响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哲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思想理论的建立和传播;二是谋略思想方面的影响,包括老子的智术和经过韩非子等人发挥而形成了帝王权谋、法家权术等;三是对于道教的影响,即作为道教的理论基础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民间传播得很广。
第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奠定了先秦道家的哲学基本理论。
老子的思想理论是最早具有哲学理论形态的学术思想,据历史记载,就连老子都曾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和思想观点。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室史 (国家图书馆馆长)时,孔子周游至洛邑,知老子很博学,很有学问,他特意去向老子讨教,而老子的思想对孔子是有较大影响的。
后来,老子看到了时局开始变乱,他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被守关的官员留下来,请求他将其思想著成书,于是,有了《老子》五千言,或者称《道德经》。
《道德经》的第一个理论贡献是创立了道家学说的基本理论。
首先,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而“道”是万物实在性本质性的存在。“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是本然的实在,因而,“道”是自在自为的,不依外物而存在,不为外物而存在,它以自己为目的。
其次,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认为“道”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基本特性,它是自然而然的,具有永恒性、本原性、实在性。而所谓的“道法自然”并非指“道”要效法另一个自然存在,而是指“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实在,顺其自然是它的本性,它自己即是自然而然的。再次,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基本观点,强调万物向“道”的回归,并认为事物的对立面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因而,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回归转化的对立范畴。比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特别是强调“有”“无”统一、“有无相生”的道理。在他看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无之本即是“道”,有之展现,即是“一,二,三”,是阴阳、天地人,万物。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最早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先秦最高的哲学智慧。他的“道法自然”理念成了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深刻的哲学理论之一,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深刻的理论命题。
第二,《道德经》不仅是哲学典籍,而且也是谋略名著,老子不仅是哲学理论方面是杰出的思想家,而且也是谋略大师,老子的谋略智术是很厉害的,而且,他的智谋理论经过韩非子等人发挥,形成了帝王权谋,并演化为法家权术。
首先,老子的“道法自然”在政治谋略方面转化为“无为而治”,而这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管理策略。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提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提出:
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强调的都是“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非指“不作为”或“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只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目的。老子坚持循“道”以治国,而“无为之治”就是“道法自然”的原则在政治管理策略方面的体现。“无为而治”的管理要诀即是依照“道”而行,自然而然,不过多干预,不强压强迫,不以强权压制,不劳民伤财等等。重在因势利导,以“无为”而到达“无不为”。
“无为而治”其实也是“以民为本”。老子曾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周王(《七十四章》)即是说:民众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呢?他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七十二章》说的是: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势的时候,那么,更大的动乱、祸害就要发生了。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就是主张“与民休息”,即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要把民众的向背看作是自己执政的基础;同时,统治者应该自身谨慎,静心寡欲,不扰民,不以势欺民,要让民众能休养生息。
其次,老子提出了“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知其雄,守其雌”“柔弱胜刚强”的道家谋略。
老子很赞赏水的特性和优势,他强调“上善若水”,这即是看到的水的兼容精神和柔弱特性,因为老子一直主张以“柔弱胜刚强”的致胜原则。可以说,“柔弱胜刚强”是《道德经》管理哲学和竞争策略的的根本思想之一。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在老子看来,柔弱的事物处于发展进程中,因而拥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刚强的事物发展成熟了,趋于衰亡。草木生时柔软,死时枯硬。人生时身体有一定的柔软性,死则僵硬。这皆是说同一个道理,柔弱能胜刚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