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习如何解决对未知的恐惧?
不确定,的人,认知学习如何解决对未知的恐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习如何解决对未知的恐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未知与恐惧是学习的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今社会,有多少行尸走肉般的的活着,自然无法克服恐惧了,吃喝拉撒睡,酒肉穿肠过,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缺乏坚定的信念,是人生的领悟,执拗的信念,是精神,是信仰。我非党团员,崇高的信仰与我无关,只是经历几十年的磨砺,悟出了一些简简单单的人生哲理,自认为人随心走,礼义廉耻而已,有了自己的信念,有了依靠,自然理直气壮了,自然不会轻易畏惧什么了,信念等同定心丸,一切的一切变成顺理成章无所谓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什么东西比“坏的结果”更可怕?对很多人来说,“不知道结果”比“坏的结果”要可怕得多。等待着一场面试的结果,一个医生的诊断,一条暗恋对象的短信,未知的、不在自己控制中的情景让我们坐立难安,反复检查手机,或者关掉手机,甚至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只为了尽快从这种不确定、不舒服的感觉里解脱。
星座、占星、塔罗、算卦等一切渴望预知未来的行动,其实都是我们想要摆脱不确定的方式。
其实,也不是对所有人来说,不确定都会带来坏的感觉,有的人实际上会格外追求不确定的感觉。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是不同的。有的人容忍度比较高,他们会将不确定的情境看作是挑战,并对此充满好奇心和兴趣,他们是不确定性倾向(uncertainty-oriented)的人;有的人则容忍度比较低,他们喜欢熟悉和可预测的情境,认为不确定的情境是一种威胁,他们就是确定性倾向(certainty-oriented)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要主要探讨的,还是那些确定性倾向的人,也就是害怕不确定感的人,因为害怕不确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无法忍受不确定的危害:逃避?自毁?
如果一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比较低,在一些会令人产生压力、恐惧的情形下,就会产生高度的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的需要。认知闭合是Arie Kruglanski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它表达的是“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感受到危险时,尤其是感受到外部威胁的存在时,认知闭合的需要会显著上升。并且,能够引起我们认知闭合的,不仅仅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很多时候,仅仅是想象中的危险,也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和认知闭合的需要。2010年的实验发现,当参与者仅仅是观看了7分钟讨论911的幻灯片、回想起911的灾难场景时,也会使他们在后来处理任务时,不愿意承受等待,只想尽快取得一个结束。
现实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和喜欢的人发短信,对方回复比平时晚了一点,此时,那些确定性倾向高(即对不确定容忍度低)的人,会脑补出很多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的危险来,“对方不喜欢自己了”、“对方可能想保持距离”等等。而这种想法会极大提高我们认知闭合的需要,即让我们产生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渴望。而确定性的答案有两种——“确定的喜欢”或“确定的不喜欢”。当我们无法立刻获得“确定的喜欢”作为答案时,我们可能会主动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
这个过程有理论和实证的基础。Kruglanski认为,认知闭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抓住(seize):我们会拼命搜寻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不惜一切地核实和确认,希望能够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
第二个阶段则是冷冻(freeze):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获得确定的答案,我们就开始刻意地不去想它,想要保护这种闭合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仅凭直觉做出判断。
最终,认知闭合容易使我们以简单的认知结构去快速处理信息、做出决定。我们往往会放弃理性的思考,做出那些自己最容易做到、最能预料到结果的选择。典型的两种选择就是回避和主动选择坏的结果。
首先,面对不确定感,我们可能会选择回避(avoidance),因为什么都不做,意味着一切可能的后果都不会发生。
比如:
• 明明想要告诉对方一些事情,但害怕对方不会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要求;
• 对现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不满意,但想到辞职可能面对的风险,依然选择不改变;
• 在亲密关系中被虐待、长期感到痛苦,但你不知道提出分手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一直待在这段关系里;
• 我们所说的“拖延症”,有时候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回避,因为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去做它。
此外,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极端情形就是,为了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宁愿提前选择一个坏的答案,而不是继续痛苦地等待下去。
比如:
• 给暗恋的人发出短信后,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回应,干脆拉黑了对方;
• 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因为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 永远只能主动追求对方,要求对方第一时间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无法接受慢慢发展,若即若离的过程。
造成你无法忍受不确定的不良思维模式
是什么使我们如此害怕不确定感,以至于不肯作为,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不确定的状态里仍然内心平稳,不觉得不安,但你却会觉得百爪挠心,几乎不可忍耐?以下这些认知扭曲的模式可能发挥了不少影响。
认知歪曲的概念是由CBT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贝克首先提出的,指的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