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
中师,高中,的人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个年代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之大犹如天上人间。考上中师就是国家正式职工吃皇粮,那时成正式工吃皇粮可不是一般的难,尤其是农村人难于上青天。其次国家政策多变,过了这个村往后有没有这个店只有天知道。万一以后政策变了,一辈子都别想翻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考上就国家粮。二、高考是第二次机会,考中专是第一次机会。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费低,早赚钱。四、不少地方教师子女优惠20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跟当时的社会情况有关。我2位叔叔初中成绩在镇上都是前十,最后都是考的师范,为的就是能早就业,为家长分担家庭负担。在那个年代,上师范好像是不收取学费,每个月好像有一些补贴,够吃饭的。如果是考高中的话,意味着还要多读三年,要多承担3年的学费、生活费,还要考大专或者大学,还要继续读3年或者4年,那个年代生活水平都很差,大家都是刚温饱,没有多余的钱去支持家里的学生读十几年书。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优秀的初中生选择了读师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是因为穷。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家里孩子多,再供养一个高中生读书就特别困难,而且读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好就业后为家里减轻负担(当时高考录取率极低,大概在百分之三、四左右。因户籍限制,农村高中毕业后找工作很困难)。但考中专就不一样了,虽然说出身低一些。但有两大优势:转户口(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现在的人根本体会不到当时这个的重要性和困难性。简单说明一下:没有非农业户口,不能招工,只能当临时工,提干更是不可能。买不到粮食,只能买高价粮)。包分配,毕业后就是国家干部身份。如果能分配到行政事业单位,那就是妥妥的公务员(当时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之间可以随便调动)。这样说大家能理解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我而言,家条件不好。当时读中师就有工作,上学还有补贴,很好!工作后,一心教学,那时没人办辅导班,教师只是无偿辅导,是工作的一部分。每当学生考出好成绩或考上好学校,家长硬给些鸡蛋,青菜,玉米捧,,,,,,特有成就感!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潮澎湃。当教师,不后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普通省份高考升学率10到15%。初中好学生到高中不一定行,小师范同样是铁饭碗,工龄工资还高点。能否吃上皇粮是鸿沟级别的差距,吃皇粮的内部是台阶级别差距,先跨越鸿沟再图发展。对八十年代的认识,七十年代不清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因多多,我的原因也许与众不同,但也许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是农村人,83年考入中师,家庭条件较好,是农村第一批富起来的。我选择读中师,与经济条件和城镇户口无关。
我在读六年级时,班主任是刚中师毕业的,读初三时的班主任也是中师生。他们教育给我的,读中师是最好的,考中师也是最难的。于是,我就选择了考中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