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
中师,高中,的人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简答如下:
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优秀初中生为什么争着考中师,而不考高中这一问题,笔者正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最有发言权。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那个时代对青少年儿童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较早地接受了尊师重教的现实,确立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于是努力学习,报考中师。
二是大量农民子女与生俱来的以跳出农门、成为领工资、吃皇粮的国家公职人员为荣,故争着考中师,希望两三年后当教师,出人头地。
三是那个时代由于农村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家长和孩子出于降低读书成本的考虑,乐于初中毕业后报考中师,通过二三年的中师教育,国家资助一定学习费用,毕业后包分配即可成为一名教师,学习时间、费用相对较低。而考高中、上大学不仅读书时间较长,而且能不能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所以多数优秀初中毕业生不愿意考成本较高、前途迷茫的高中。
四是受“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做官论”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老师普遍受到社会各界尊重的现实,绝大多数乐意考中师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五是出于对国家招生政策的影响,不少优秀初中毕业生宁可报考招生人数较少、考试竞争激烈的中师,而不愿考高中,也有享受招生政策实惠、担心这一优惠政策会改变的想法。
总之,在七、八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优秀初中毕业生争着考中师确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高中毕业后高考距离当年大学分数线只有十来八分之差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上两年制中师,也许现代人难于理解,但也算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经济影响。那时家家经济状况不好,家长急功近利,学生上中师有生话补助,三年后就成了吃皇粮的人,成本低、受益早。如上高中,再考大学,需要六、七年的时间,还怕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只有家庭条件好的家庭才让孩子上高中、读大学。
那时教师职业在农村很受人尊重,能供出一个教师是很光荣的事情,学生也都乐于报中师,尽快端上铁饭碗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认为,上大学时间长,遥不可及。
所以那时考中师的人特别多,不优秀当然考不上。有的初中没考上中师,上高中了,然后高中毕业又回头考中师的都有。
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生目的、穷怕了的农村人,只要能尽早脱离农民身份,端上铁饭碗就达到目的了。对遥不可及的大学,老白姓是不敢想的。因此方方面面促使农村子弟考中师热。『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说我的理解。
七、八十年代,虽然改革开放己拉开序幕,但人们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而上高中,大学虽然那时花钱不多,可对普通农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上中师国家免学费,生活费,还可以转户口,保分配,跳出农门,当然上中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再者说,上高中易,考大学难,高中毕业而考不上大学,高中又不给分配工作,那上高中岂不是白上了,这也是选择上中师的一个原因。
还有,当时的中等教育,初了中师,高中,还有中技,中技是包分配的,但当时城市就业压力大,中技限于城市青年考,农村青年是没有资格考的,这也导致了当年的中师热!
真的羡慕现在的青年,上什么学校凭自己的实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除了成绩没什么其它的限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个年代如果考上中师毕业后基本都会分配工作,还有很多中专毕业后也同样分配工作,反之高中毕业并不统一分配工作,一部分去上大学,一部分自谋职业,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很多人宁肯上中专也不去上高中的原因,现在正相反,高中生和大学生才是宠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当年农村的人以跳出农门吃上皇粮为唯一目标,因此当年农村初中生首选的目标是上中专其次是师范,两者都落选才选高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吃国家粮。我就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