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古琴演奏家龚一有哪些故事?
古琴,也是,这是历史上,古琴演奏家龚一有哪些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历史上,古琴演奏家龚一有哪些故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龚一老师,古琴界赫赫有名、古琴名家、古琴演奏家、国家级传承人、古琴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国宝级古琴大师。
他是古琴艺术传承人之一,他的琴声曾经弥漫伦敦、维也纳、新加坡和香港的音乐殿堂。他艺冠众琴派,而又自成一家,十三岁结缘古琴,当时七十古稀的他,拒绝泰斗、大师的头衔,只希望静心钻研和传承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他就是龚一。一如他的名字,大道至简,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龚一老师与古琴的一世情缘。
我们知道人生有很多不同的机缘,人也是。人和一种音乐、舞蹈、艺术也是一种缘分,觉得现在在他心里当中少不了的一定是古琴,古琴的琴缘可以说陪伴他几十年了,十三岁学琴,学到当时七十,现在到了岁数了,积累、总结,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来告诉大家吧,而且何况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自己的历史使命,自己的使命、基本完成了,自己不要再去奔波了、那么辛苦了,他对自己说,我在古琴界,已经不是匹夫了,匹夫有责,我不是匹夫不就没有责了吗,我就可以静心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思考,他觉得也是该到他岁数做的工作了,还是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关键是要学到老,因为学,这是永无止境,所以,越是学古典的东西,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还有越觉得自己的不够。所以老师特别谦和,永远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顶级泰斗和大师,总说,我有很多不足。不是,上海几家报纸都知道、音乐记者都知道,他是最不喜欢用大师两个字的,泰斗、开玩笑,那个东西“太陡了”,一下就打折了。这么半辈子在古琴他是不离不弃,而且我们以前回忆古琴的历史一谈就是我们的《神奇秘谱》、《五知斋琴谱》等等这些琴谱,到了这个年代,你像查阜西先生有古琴的专著,到了他这个年代、很多人就是专注着教学生、弹琴,就没有系统地把古琴的理论上升到一个道,就是出一本琴谱,一本关于古琴的书,他还很不错,他关于古琴的、指法的DVD和书,唯有他有教科书,很多都没有,因为以前我们古琴是私下传授、一对一的嘛,观点不一定统一,他认准了这条路,比如说用五线谱,还有用新的改革的谱、简谱,最主要是要准确、无误、迅速来把音、把每个曲子记录出来。
不管是大师也好,还是一个一辈子从事古琴音乐的创作者来说,他在古琴界作出很多贡献,比方说他将很多曲子打谱、将很多曲子还原、另外自己也创作新的古琴曲目,古琴曲目创作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他(我)们判断一首曲子的好坏,有时候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条可以说的,流传得如何,像《梁山伯祝英台》流传到全世界了,所以说怎么评论,不为过,它是非常了不得的一首曲子,那么其他曲子也是这样《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鹧鸪飞》,这些曲子也是在不停地流传,这是一条很重要的鉴别的标准,龚一曾言道。
其实我们说古琴的结构,在乐器当中是非常简洁明了的,就是十三徽、七条弦,作出那么多美丽的泛音和不同的散音。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回到刚才一点很多最后是返璞归真的,简单中蕴含着最美的内涵元素。这跟古琴的结构有关系,你想想看、你回忆回忆看,笛子、二胡、钢琴、小提琴都算下来以后,古琴有一个特点,它们所没有的,就是弦长,古琴有效振动弦长是1米12,1米12的弦必须要细、音要低,弦粗了、就断了,音高了也得断,那么这个音低的频率正好适合我们人体精神的一种安抚、安详的物理原理,所以我们说古琴如何修身养性,其实是它的结构、它的物理因素而形成的。李白的一句诗“客心洗流水,"听了古琴曲,心里非常静心、一个过程,这就是乐器形成的特性,但是他另外一个认识,就是古琴音乐它终究还是音乐,这么一个三尺多长的结构、这个物件、终究它是种乐器,这是物理属性,那么他说它是乐器,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法器丶道器、礼器,这个呢是他把它归为精神层面的认知,你怎么认都可以,但有一条,你怎么认都不能够排斥它是一件乐器。那么从这个结构之后,我们说无论它七条弦、多少长,但每个人在操缦的过程当中它是不同的人品、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音乐的特性表现,这就着每个人、个人的造化。演奏者,我是职业者,某人是个业余爱好者,但怎么说你还得是二度创造者,原作曲者是一度,他(我)们是二度,你弹《广陵散》,能够随着你的心来弹,不允许,你要尽可能地还原原曲的一种精神、风貌、内容,比如说,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那你不能把蔡文姬一个母亲离别儿子、离别骨肉弹成你个人的兴趣,我喜欢轻慢一点、我喜欢激烈一点,那不行,这就是说二度创造者的功能,但是这个问题在古琴界有很多分歧,有的人就说,我要怎么弹就怎么弹,龚一他的观点,你不能要怎么弹就怎么弹,必须要根据原曲的注释,这注释不是他来注释,是古人早就注释了,从唐到清,几乎每一首乐曲它都前面有一些注释,告诉你该怎么理解、这些曲的含义,你怎么理解,那你为什么违背这个呢。
怎么理解传统,传统是不是我们古琴说的打谱,因循守旧、一字不改,走手音的长短我可以处理,但是曲的风格要忠于原来创作者的本身的创作意图,他的观点,继承传统与发展,用他们那个年岁的话,“两条腿走路",这是毛泽东时代的一句流行语,因为什么呢,这才是传统,所有的艺术都是在发展中积累,所以每一首《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在出现那一天的时候,就是一首新创作,没有前人种树,哪有后人乘凉呢,所以说他觉得我们要继承古人的这个传统来继续创作,打谱也是,打谱他的观点就是古琴音乐的考古,考古可不是随便随心所欲了,他经常举一个例子,我挖的是一个明代的墓,我把清朝的瓷器摆在墓里,贻笑大方了、这可是滑稽了,是大逆不道,那但是呢,古人在古琴谱里面也有错的,它是种手抄本,它这个一盏清灯,摇曳的灯光下,带有一种倦意的时候,一个勾二或者挑,那肯定错了,我挑,我少写了个,挑三弦我少写了一横,这是古人的错,你要把它纠正过来。但是有的地方呢,是古代的音乐特性的表现,比如说某些音啊,它这个地区的音必须是升的或者必须是降的,你一按照我们五声音所的概念吧,就认为哦,古人错了,你把它改过来了,你正好是改掉了古人的地方音乐特性,正好是它的特色。那么像这个问题呢,就是学术研究的问题了,不能够随心所欲,所以说这样看起来,对于古琴音乐的研究、对于打谱,都是一种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的工作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不可以随心所欲的,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对于传统的研究的一个认知的问题。但是古琴呢,用准确这个词呢,好像对老一代的古琴家来说觉得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他觉得很多是人性化的,对古琴的理解、音长短的理解、徽位的接近多少,比方说,我们的十八徽,去到哪里,比方说每一个的七六,六二怎么个到位,这个就是每个人不同的理解。这个观点知道有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的,但是作为音乐来说啊,它由不得你的理解不同啊,这个DO就是DO,而且还要准的DO,如果真有不准的话,那是某些民族的风格不同,所以说必须要这样,否则就不像了。但是作为一般常规来说,DO(d)就是DO啊,RE(r)就是RE啊,你怎么可以说你认为的DO该是那样,我认为的DO该是这样,那不允许的,因为这是音乐,最根本的在音乐,音乐就必须要音准,节奏、拍子也是这样的,我要非常严格的拍子,我还要自由的拍子,那么,自由的拍子其实比正规的、固定的拍子还要难,他经常举的例子,你比如京剧大花脸铜锤,那个哇哈哈哈哈,它每个“哈”是慢一点点、慢一点点,要慢到那个大家都认可的速度,你多少京剧的名段唱段你都得会,你要感受到那个气,你才能慢到恰如其分,你总不能想着好玩啊、小孩儿啊、那样的哼唱,所以对中国古琴来说,节奏也好、音准音高也好,他觉得都是要符合严格的训练,然后有个规矩,才有方圆,才能够自如。
上一篇:纪念福楼拜诞辰200周年,《包法利夫人》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