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不都是写诗的吗,诗人为什么有能力做官治理国家?
诗人,都是,王安石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不都是写诗的吗,诗人为什么有能力做官治理国家?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的世外挑源的美好愿景就是诗人描绘的,木土经典的理想国。祖祖辈辈的追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不都是写诗的吗,诗人怎么可能有能力做官治理国家?
隋唐的科举制让大量的普通人通过读书、写诗改变了命运,起到了典范作用,盛唐的诗歌文化也因此得以大行其道,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从唐朝开始,诗成为了一门科举必考科目。一个不会写诗的文人,就好像今天不会写作文的高考生,就自绝于进士之路了。
诗人就成为一个想通过科举上升的文人必备条件。
意识到诗文对为政功用不大并取消科举诗考的人,正是变法的王安石。变法之后,虽然不再考诗,但中国的文人,诗文是不分家的。一个政论散文写得好的人,有可能诗不突出,但肯定是会写的。
不过王安石自身参加科举取士的时候,诗还是必考科目。
欧阳修1030年进士及第,王安石1042年进士及第,苏轼1057年进士及第。
取消试帖诗是到了1069年之后,所以题主所说的这三位,都是经历过诗歌考试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科班出身,写诗对他们来说,那是手到擒来的小玩意、小本事。
王安石年轻的时候特看不起吟诗作赋,认为诗词不过是末技,文字只要用来说明、行政即可,也因此才推动了科举改革。
他们学文、求仕的目的是经国治事,是为天下,为君主、为苍生。学文是为了这个目的,写诗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如果当世之时,有人称呼他们为“诗人”,即便是加上“最伟大”的马屁,估计是不会给好脸色看的。
因为只有李白、杜甫这些在官场混不下去的文人,才用“伟大的诗人”来称呼。可是他们毕其一生,都是“壮志未酬”,什么壮志?还是为国为民,指点江山啊——再说通俗点,还是想当大官嘛。
所以,诗人与官员并不矛盾——就好像今天,官员和笔杆子也并不矛盾。当代官员其实也都是在普通人中精选出来,在文才方面虽然不见得出类拔萃,但写写散文、诗歌,并不是什么难事——能力稍微强的,我们就称之为文化型官员。
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属于文化型官员,只不过欧阳修和苏轼的文名强于政绩,王安石的政绩虽大,变法为当时所不容,但他是一心为公,无处可黑,加上诗作确实是翘楚,所以也以文名见长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诗人,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对事物的观察入微,对社会现状能睿智分析,故处理国家事务做到合理、合人性,令大众信服,所以皇帝放心把政事交给有文化的诗人处理,难道统治者把国家政务交给目不识丁的市井小民去处理吗?历史上粗人误国多了,统治者也会吸取教训的!所以皇帝还是喜欢有文化的诗人协助自己治理国家,希望王朝不衰落,万代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时候的官员都是有文化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写诗作词若属文人,那么文人治國则不見怪。从【诗经】延续至今,大多文人墨客俱有官职。但也有例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个年代实行的是科举考试制度,没有点儿真才实学是不能当官的,所以他们诗词歌赋几乎是样样精通。不像后来买官卖官之风盛行,(见《官场现形记》)胸无点墨的草包饭桶也能加官晋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474一克的黄金,算便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