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细读文学作品时,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努力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即使觉得它们不那么正确?
思想,作者,书中细读文学作品时,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努力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即使觉得它们不那么正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就是在细读文学作品时,达到了全身心的投入和专注。
任何投入或专注的事情,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或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事情本身的感染,达到一种融合的状态。对于文学作品的投入和专注也是一样,因为长时间的体会作品中主角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逐渐地就会和他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主角。比如看了《岳飞传》,就会感觉自己也成了大英雄;看了《鹿鼎记》,自己也好像也成了韦小宝,虽然也想有韦小宝的各种艳遇,可惜现实做不到。
因为太投入,太专注,甚至忘了作品中主角的不好的习气,或者他的缺点,这也在情理之中。
长时间的投入和专注,其实在潜意识中就接受了作品中主角的一切,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习惯慢慢的就成了自己思维的定式,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已经分不清谁是谁,或者谁不是谁了,就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状态。这种融合状态,则会随着对这部作品慢慢疏远而逐渐分离,就是在读完之后,随时间的延长而淡化,而自己则又成了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鼠从粮库里吃粮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偷东西。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问问你,在看短视频的时候,尤其是有关煽情的短视频,你会不会也会站在主角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故事呢?
答案是会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因为看短视频而分手或者离婚的事情了。你看的短视频越多,你越接受他的观点,而系统会根据大数据统计,自动推荐给你类似的东西,从而你的思想会越来越偏离正常轨道。
看书也是一样。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些人在看书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和作者相见甚晚的感觉,可能原作者已经离世,但是自己好像跨过书籍,和作者手牵着手在交谈,因为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恰好符合了你对某些事物的观点。你会感觉遇到了好朋友一般。
书中的观点,没有正确与不正确一说,只不过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所有感情饱满的文学人物,往往都是矛盾的,他并没有错,他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站在他自己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换句话说,老鼠从粮库里吃粮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偷东西。
书读的多了,你自己的价值观就会逐渐形成,然后你再去读其他的书,你就会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短视频一样,书也是一样。只不过,短视频教给你的是如何自己一无所有变得更加一无所有。书教给你的,是如何站在正确的立场思考问题。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你思想的深度不及作者,即使觉得他说的是歪理,但你找不到反驳的理由,仅此而已。试着看更多,试着写一写自己的思想,相信会对你很有助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文学作品好比说书人给你讲故事,你知道“看兵书流泪 替古人担忧”之说吗?文学的魔力就在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即世事,世事即书。
时代的滚滚洪流,跟不上速度的很快便被甩到淤泥之下。任何书的观点都是某个时间点的具体现象的阐述,先不论其观念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是否符合当下社会的思想发展,以及是否对你有用。
古今的大儒,乃是我和真理间的介绍人。所介绍的有无错误,并不知道。应离开他们的说法细细研究一番。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道理。研究学问,研究者是人,被研究者也是人,所以常常参入主观的思想,下的判断自然就有偏颇。你既然阅读书籍,就应该尽量客观的去思考作者的思想,用怀疑的态度,与世事印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人要独立,思想更要独立。
读书的三要诀:以古为敌,以古为友,以古为徒。
前人所作的书,其作用应该是借以引出我们脑海中蕴含的真理,或者供我们印证思考而已。完全没必要,也无需去全盘接受书中的观点。本质上,读书是拿来应用的,千万别读成“书还书,我还我”,如果你相信了书中的某些观点,完全可以与自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相比照,甚至于,某些思想即便是对的,倘若与你无用,也没必要去接受。
前人的学问,应该是用我的斗去衡量他的学说,而不是用他来衡量我的学说。真理是世间本就存在的,就像天空的太阳和月亮,他们有资格著书立作不过是比我们观察的更仔细,有了个人的独特见解,但是从全面来看,他的见解也是片面的。人相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不过是坐井观天,所知所见不过是管中窥豹。
上一篇:失恋之后如何遏制联系对方的冲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