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细读文学作品时,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努力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即使觉得它们不那么正确?
思想,作者,书中细读文学作品时,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努力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即使觉得它们不那么正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细读文学作品时,为什么我会下意识地努力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即使觉得它们不那么正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读书的时候很投入,心无旁骛,埋头读书。对个人欣赏的书中主角的言语和行为产生了共鸣,将读者、作者和书中的主角融为一体,故有了“即使觉得他们不那么正确,下意识中还接受作者(主角)的观念”。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不乏消极影响。
毕竟书里面的人物那都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故事情节迭宕起伏,既有高潮又有低谷,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这用商业述语来说就是为了卖点,抓人眼球。
作为读者在读书过程中要有鉴别真伪、对错和主副线的能力。尤其是长篇小说,开始的时候就是一条主杆,其实在开篇时就埋下了准备在以后的章节中要展开的伏笔。书读多了,慢慢体会就会发现任何作品的作者写作的规律。
本博年少时读长篇文学作品也曾有过题主这样的感受。那时所读的书(基本无书可读)较少,好不容易从别人那里借来一本无皮的书,如饥似渴地一头埋进书里的故事情节中。尚未回味就被别人要走了,仅仅沉浸在某个人物或某个细节的回忆之中。是对是错?一脸茫然。
题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这种精神应该继续保持下去。没关系,书读多了问题就会应刃而解。个人喜欢的书,可以多读几遍,闲暇之余可以回味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和事。一部《红楼梦》让红学大家们穷其一生来研究,并且洋洋洒洒写出个人的研究成果来,这就叫业勤于精,术有专攻。
文学作品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姚雪垠在给大学生们讲创作《李自成》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过程时,讲到某个细节时曾泣不成声,可见作家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是何等的器重。
所以说,读书时要有思想准备,大致了解书中内容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便于读者自己消化吸收书中有用的东西。(2020/07/1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品读文学作品时潜意识接受了作者(主角)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现象!这与主角观点的对错没有必然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其内容、其行为、其思想中或多或少都有作者的自我画像因素存在!而我就是生活的一个分子,是人类群族的一个部分,所以只要认真投入的品读作品,那么代入感也就自然而生!这就是同理心!
其次,能称之为文学作品的作品,那么就说明它已经满足了故事完整,逻辑完整,思想表达完整,而且是矛盾冲突符合人类共性的前提条件!认真品读时就像带上了VR眼镜看电影,以第一视角进入情节,身临其境,随着时空的推进和变换,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我已经完全被主角替换,因此我的思想也暂时性被主角的思想所替代!所以那时那刻我的潜意识里是完全(几乎)接受了作者(主角)的思想!这无关它的对错!因为那一刻就是“事实”,而事实没有对错,对错只发生在事后的评论中!
最后要说的是好的文学作品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为品读时我们能够进入另一个情景,能够感受另一种思想,能够体会另一种人生,这也是一种阅历,游目骋怀,放浪于另一个平行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啊!这也许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另一种诠释吧!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感谢提问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您的问题提的非常有意思,我很感兴趣。
结合答主自己读书经历来看,其实不仅仅只有您是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有。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鸣
在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引起读者共鸣。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作者叙述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道理恰好符合读者内心深处的思想,从而像是找到了知己一样,故而对作品产生一种共鸣。这是大多数人在读书的时候不自觉接受作者思想的原因之一,其实他们只是通过作者的思想来肯定他们的思想罢了。作者只是提供了一种鼓励,使读者坚持他们内心的想法。
2.习惯问题
我个人一般比较喜欢读一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喜欢散文。举个例子,我在上个月初次阅读陈彦老师写的《主角》一书,这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呢,我在读的过程中,总是融入不到书中去,我读陕西作家的书,一般代入感是比较强的,自己又是西北人,对陕西文化多多少少理解一些。无论是路遥,陈忠实还是贾平凹,他们的书我都能够耐心的读下去,思想呢也可以接受。但是陈彦老师的这本书着实让我无奈,但是呢我又不想弃书,毕竟都读一半呢,我读书也没有读一半就放弃的习惯。因此,努力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是自己融入这部作品。这其实就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吧。
3.更深的理解书中得思想
书籍的立根之本是什么?是作者本人的思想。因此,要想深刻的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道理,那就必须去追逐作者的内心,去从字里行间发掘作者融入在里面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将一本完全读懂、读透。
4.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案例
个人认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散文就不说了,它们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直接思想。但是小说不一样,小说反映是一个时代,作者将他的观点融入到一个时代中去,并且有大量的事件经历去充实它,所以论证就显得非常充足,我们不知不觉中就会向他的思想靠近,这很正常。尤其是小说类的作品,读者的思想很容易被代入到作者的思想中去。
结语:以上几个方面只是笔者本人通过自己阅读的一些经历给您一点点建议,究竟是否恰当,这要看您是否从中有所收获。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我感觉很荣幸,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问题!
上一篇:失恋之后如何遏制联系对方的冲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