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九死一生,为什么他身边的那般兄弟生死不离?
刘邦,项羽,韩信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九死一生,为什么他身边的那般兄弟生死不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九死一生,为什么他身边的那般兄弟生死不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等英雄人物,总有一班不离不弃的粉丝。想想项羽,打遍天下无敌手。两军作战时他总是一马当先,万夫莫敌。即使在战争的最后时期,率领几十名将士在汉军中杀了三个来回,无人对其奈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等英雄人物,何人不崇拜?那能没有一帮生死兄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楚汉争霸的峥嵘岁月里,刘邦九死一生,经历过看似热情隆重,却杀机四起的鸿门宴,也经历过彭城大败,落荒而逃之时再遇追杀之险。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身边的兄弟对他不离不弃,甘心追随,就像樊哙宁愿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要勇闯鸿门宴,保护刘邦;再者就像荥阳之战中,汉军大将纪信宁愿被项羽杀死,也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解救刘邦……
兄弟般如此设身处地的维护刘邦,就是因为刘邦会识人、用人,更懂得如何管理人,这也是他能够打败霸王项羽的原因。
下面,“读史三悟”对照刘邦和项羽身边的真实案例,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奥妙。
一、刘邦海纳百川,不拘一格降人才;项羽小肚鸡肠,赶走了不少天下英才
刘邦亭长出身,其身份地位自然与名将之后的项羽没有可比性,但是,从性格来看,刘邦宽宏大量,用他那海纳百川的开阔心胸接受了不少草根人才,比如,蹭过饭、也钻过别人裤子的韩信,杀猪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等。
而项羽对这种出身的人,总有一种不屑之情,就像刚刚投靠他的韩信,因为籍籍无名,在项羽帐下得不到重用;灵活多变的陈平投靠项羽时,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都尉。
两者对比,立判高下,我们先看看刘邦在这一点的具体表现。
1.刘邦主张英雄不问出路,项羽用人带着有色眼镜。在刘邦的阵营里,有不少人才来自项羽的楚营。以叔孙通为例,初为秦官,后来见秦要亡,便投奔了势力渐起的项梁,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认为以项羽为首的项氏集团前途渺茫,便追随了楚怀王,后来,见项羽势头渐旺,便又服侍项羽。但是,在公元前205年,刘邦浩浩荡荡地率领五路大军攻入彭城,叔孙通见此场景,认为将来刘邦定会问鼎天下,于是,他弃项羽于不顾,投奔了刘邦。
如此一算,叔孙通已是六易其主,这要搁在别的将领手中,怕是不肯接纳沉浮不定的叔孙通,可是,在刘邦看来,叔孙通是个人才,他没有顾忌叔孙通的多变,就接纳了他。
叔孙通归附刘邦后,也没有辜负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的汉营制定了礼仪,有效地约束了一些大将的粗鲁行为,像醉酒、吵闹、胡言乱语的莽撞之举。值得一提的是,叔孙通归附刘邦后,再也没有换过主人。
后来,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赏赐给他500金。
反观项羽就不同了,他没有刘邦的这种气度。我们看看项羽做了什么事。
以韩信为例,起初,韩信投靠的是项羽,期望在项梁帐下做一番大事业,项梁死后,便跟随项羽。虽然韩信有才,但是年少时受过胯下之辱,所以给人留下一种怯弱无能的印象,而项羽也觉着韩信资质平平,不堪重用,又不是出身豪门,所以,就给了韩信一个郎中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一名侍卫,即便这样,韩信也没有气馁,隔三差五地给项羽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但是,项羽看不起韩信,就没有采用,后来,韩信感觉在项羽这里前途无望,就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他也没有让刘邦失望,立下了辉煌的战绩。
2.刘邦用人不计前嫌,项羽睚眦必报。比如魏王豹,在公元前205年3月,他见刘邦混得风生水起,便带领部将投靠了刘邦,与刘邦共同抵抗项羽。两个月后,彭城之战,刘邦大败,魏王豹见楚强汉弱,便借故回家看望母亲了,没过多久,魏王豹宣布加入楚营,开始反汉。同时,他还公开痛骂刘邦。
但是,反观刘邦,并没有责怪魏王豹,他为了让魏王豹重新回来,派出郦食其前去劝说他,不过,还是遭到了魏王豹的拒绝,后来,刘邦派遣韩信和曹参等人率领大军成功地打败了魏国,并生擒了魏王豹,此时,刘邦本可以杀掉魏王豹,以解心头只恨,但是,他没有这么做,相反,他赦免了魏王豹,并依然让他带兵守城。
这就是刘邦的气度,而项羽太注重个人得失了。
当年,项羽率军进入关中后,有位下属叫韩生劝说项羽在关中定都,项羽感觉不妥,便拒绝了他,韩生也是一名小气的人,他在背后抱怨项羽,说“楚国人是猴子带猴帽”,项羽听说后,就烹杀了他。
这件事不大,但是发生在项羽身上,足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CEO,气量太小了。
二、刘邦善于倾听,广开言路;项羽独断专行,听不去部将的建议
倾听也是一种智慧,善于倾听可以集众人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比如,唐代的李世民从善如流,特别喜欢倾听别人的建议,所以,才建立的大唐帝国。而再往上数800年,我们会发现刘邦也具有这一特质。
1.刘邦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项羽对待不同的声音喜欢置之不理。娄敬是刘邦阵营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平时连见刘邦的机会都没有。西汉建立之初,刘邦路过洛阳,娄敬听说刘邦来了,便求见刘邦,向刘邦提议:洛阳不适合做国都,您应该在长安建都。刘邦听后,记在了心上,回去就立即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没想到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是,刘邦认为娄敬的提议非常有道理,于是,他找到张良再次商议,希望得到张良的支持,张良听后,也说娄敬的提议有道理,刘邦见张良支持自己,心中感觉到了一丝安慰,随即马上迁都。后来,刘邦还给娄敬赐姓为刘,提拔他为郎中。
再看项羽,他连自己亚父的意见都听不见去,别说听从下属的声音了。假使项羽能听从范增的建议,鸿门宴上就会是另一番情景,或许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西汉帝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