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啥魅力?
万历,文官,明朝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啥魅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是,一登皇位,皇帝的全部言行就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他之被拘束是无限的,任何个性的表露都有可能被指责为逾越道德规范。 讽刺的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属于文官。
万历十五年的突然转变,导致几十年不上朝的空前绝后,自然有其原因可循。
首先,在张居正被清算之后,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张先生言行不一,他满口节俭,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
其次,经过张居正事件里各位文官们的表演,万历对各种告讦、争论和答辩已经不感兴趣,他对一切都取怀疑的态度。
再次,万历已经比嘉靖更早地看穿了文官集团的实质。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 攻击同行,可以是为了自己的升迁;诘难皇帝,可以是为了个人的名声。皇帝如以此责难,反而使他们达到了沽名买直的目的,而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
万历皇帝,聪明敏感,性格上既有软弱消极的一面,也有固执坚持的一面。他既准确地预估到,自己以常规手段是无法和文官集团对抗的结局,因而早早地摆出了消极抵抗的姿态,他看透了这种斗争的真情实相,知道自己生气都属无效,莫若用“无为”的办法,对付所有的纠缠,因之他的消极也越来越彻底;与此同时,他也不甘心充当文官集团的工具,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 所以即使消极,他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性格。“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好比《大唐双龙传》里寇仲刀法八式的起手式:“不攻”。这一招式一摆,就是一生。
再看万历的诸代先祖。弘治皇帝谦抑温和,听凭文官们的摆布,文臣们就称颂他为有道明君。正德皇帝亲身征战,心怀仁慈,却因为不羁爱自由, 试图摆脱文官集团的束缚,而死的不明不白,还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嘉靖皇帝聪明绝顶,试图以自己的高超的权谋之术驾驭文官,耍猴一生,最终却发现实际是自己在被臣下当猴耍。隆庆皇帝,平凡庸碌,只能像弘治一样,任文官们予取予求。强大的文官集团在和历代皇帝的交锋中牢牢占据了优势,对万历而言,他只能成为紫禁城中的一名不甘心的囚徒,无法取得胜利,是情理之中,没有放弃抵抗,却已然不易。
黄仁宇描述万历年轻时选定自己的陵寝时的这番话,读来倍感沉重:“富有诗意的哲学家说,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这里的地下玄宫,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灯油所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通过讲述万历朝各阶层(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文武官员海瑞戚继光,思想家李贽等)的人生轨迹中的理想和局限,引出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不可避免的衰亡的原因: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对我们当代以及当今我们伟大的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都有很好的可借鉴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明朝的衰败不是从万历十五年年开始,明朝的衰败主要是国家穷,但中间有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底下的百姓苦,而明朝的皇帝始终没解决好这个问题,并不是天下没钱,明朝当时的贸易顺差极大,但国库空虚,而万历十五年之前因为张居正的税改使国库充盈,而张居正的去世引来了改革利益受损者的反扑,使改革变样,国库也慢慢空虚,衰败也就慢慢来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觉得小说《大明王朝1566》更有意思。万历十五年学术性更强一些,适合擅长历史领域的人和专业认识阅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了,不过是一段历史,可能更真实些。但也只是黄氏一家之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历十五年是大明的转折点,是明朝走向衰亡的关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