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啥魅力?
万历,文官,明朝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啥魅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万历十五年》到底有啥魅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奇书。奇在哪?
第一,奇在它的“大历史观”思想。“大历史观”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首先提出来的。什么“大历史观”?用黄老的话说,“叙事不妨细致,但结论却要顾远不顾近。
简单说来,就是有“微”也有大,以“微”见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历史,告诉我们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去看待过去,看待未来。
《万历十五年》讲述的只是万历十五年,一个非常平淡的年份,一些“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情,通过对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等人物的分析,揭示了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展示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全貌。
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加上黄老“梦幻般”的笔法,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第二,奇在它的影响力。《万历十五年》并不是被《人民的名义》带火的,它早已经火了30多年。从1982年出版至今,已成为最著名的史学著作之一,并成功入选“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很多学生、商人、官员和历史学者都是它的粉丝。它在明史圈内,更是有名,以至于被很多网友称赞为“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都是《万历十五年》的铁粉。
第三,《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命运本身就比较传奇。黄仁宇是美籍华人,长期居住在美国。他最开始是投稿到美国的各大出版社,结果都被退稿。退稿的原因是:写作方式过于文学化,既不像一部断代史,也不像一篇专题论文。
黄老备受打击,无奈之际,托熟人在国内出版。本没抱多大希望,也没有做任何营销,《万历十五年》却大火了。这一火不得了,迅速成为内地最畅销的历史著作。没什么名气的黄仁宇也因为此书,成为影响深远的明史专家。
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也是明朝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我觉得,黄老的这个论断可谓一针见血。
《万历十五年》中还有不少名言警句,堪称经典。比如1.长期的道德沦亡,即已标志社会形态和其组织制度的脱节。
2.在抗倭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军,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
3.我们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
好书值得细细品读。如果您也对《万历十五年》感兴趣,可买来看看。关注@大道为公,在商品橱窗中可以买到哦。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万历十五年》对于大陆传统唯物史观的人来说,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对于那个时代还没有接触过欧美历史研究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的叙述历史方式,给人一种新的可能。不过,这也就是仅仅一种可能。
我高中时期第一次接触到《万历十五年》是在三联书店,不过当时看书就当是看故事,也没有特别的感触。后来上大学后才正儿八经地看了几遍,直到后来看钱穆的国史大纲后,又翻过来细读了,才能体会到一些之前忽略的东西。
随着自己对历史理解的加深,对本书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要我说对于此书的理解,反到是不太看重其内容,觉得此书虽然号称是大历史,不过依然是西方史观的一种现代性反思。我认为其这种治史方法是有偏颇和无太多借鉴意义的。
黄仁宇用大历史观来写《万历十五年》,强调中国古代缺乏有效的数字与技术管理,最终使得国家发展落后。这种数字技术管理的思想则带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以现代眼光评价历史,这是缺乏实证科学与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不是简单的进化论,更不是简单的纵向比较,一个制度的好坏要和当时的历史水平比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理解来批判,因为这种批判是无意义的,没有可以借鉴的。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治史观念与西方治史观念的不同。
黄仁宇用自己的大历史观解读历史,我认为只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而已。他可能想告诉当今世人一些历史经验,让我们引以为鉴,古为今用。但其完全忽略了历史的书写是有其深层文化伦理和民族意识的。黄仁宇虽然说是以大历史观的角度,在《万历十五年》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代重道德管理国家而轻技术管理的现实。但其简单的将道德管理看做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也简单的认为中国缺乏数学技术应用,都是浮于表面而失去了内在剖析,还是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结论,并没有抓到历史的实质。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黄仁宇这本《万历十五年》的价值,起码是给我们另一种揭示历史的方式,一种读者读起来有趣的方式。或者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把这本书看做历史书的话,看做商业书或者故事,其评价和意义会更高。
另外,关于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更多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站在西方现代历史文明的“权威性”下来看历史,这个所谓的大历史其实还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小范畴描述,并不能勾勒出历史的变迁演进。
此外,关于明朝制度的落后于腐败堕落,其实也是相对于理想的西方现代(特别是黄仁宇所处的欧美制度上升期)来说,这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虽然这种大历史号称:将目光投射到中国明朝和16世纪世界其他重要国家身上,以500年的历史长焦距审视中国封建制度的沉沦和欧美兴起,跳出传统史家用抽象的道德贤愚来总结历史兴废的狭隘框架。但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历史局限性。
黄仁宇在书中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其实这并不是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这只那个时代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的一种表现。内在历史的演进和文明的进程完全忽略不见,这可能就是那个时代西方人视角下的历史必然,如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一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