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尧虞舜夏禹,他们是氏族社会。为何会出现禅让?
氏族,黄帝,部落唐尧虞舜夏禹,他们是氏族社会。为何会出现禅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这个问题我没法确定是否有《史记》中记载的禅让制,相关史料太少。个人倾向于禅让的内在本质是谁行谁上,既不美化、也符合原始社会族群的发展需要。
尧舜禹这些,基本处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阶段,在当时的父系氏族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剩余,已经推动了贫富现象的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逐渐加大,导致阶级产生,进而向奴隶社会转变。
这种原始社会的阶段,要想获取族群的话语权基本都是靠竞争得来,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这应该是一条亘古长存的自然法则,禅让不过是谁行谁上的一种美化。
《三国志》中,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时,也上演了一出,类似“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的戏码,借此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也是基于曹丕的德行足以一统天下,自己德行不够就要像尧、舜学习。
裴松之在注解中,引用《魏氏春秋》的一句话,“礼毕,(曹丕)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提到的舜禹之事,也就是禅让之事。
这番逼迫献帝的大戏在他看来,也同当年舜禅让大禹一样,所以他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而在当时古籍又比较多的情况下,曹丕看到的尧舜禹的权力交接内容可能版本更多。
而在《竹书纪年》《韩非子》中,对于禅让一事记载的也是截然不同,“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等等,
这其中,权力的争夺体现的淋漓尽致。
“德衰”不过是没有继续统领族群的能力,“囚”、“逼”似乎就是逼迫禅让的实质。
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其实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和《尚书•大禹谟》,作者无从知晓,只知是先秦诸子所作,猜测孔子可能参与了编撰。
如果是孔子参与编撰,那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从需要推行礼教的角度猜测,将谁行谁上、逼迫禅让美化一下,成为选贤禅让、任德使能,更能教化天下,传播思想。
所以,个人倾向于禅让的内在本质是谁行谁上,族群发展的内在需要。
(图片来源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古时代,能者多劳;尤其为王者是一个最苦逼的差事。谁能谁上位,有不能者禅位于能者,代有兴替。所以原始社会又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是原始社会,就像现在的狮群等一样,强者为王。后来进入奴隶社会,慢慢有私有制才产生王位继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按劳分配的阶层分工的统治形式,氏族是以近亲血缘为社会关系网,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的影响力为统治的主要依据,禅让制是在氏族宗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部落联盟架构形式,统治者是以部落联盟的盟主形式登上政治舞台的,贤能者掌握了大部分的奴隶资源或者人力资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哪有什么“禅让”?
五帝之首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二十五人。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帝喾,颛顼,尧,舜,禹,都是黄帝与螺祖生的两个儿子的后代,“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姓,女人生。黄帝之后到舜,禹,都是螺祖生的两个儿的后代。只不过不是父传子制,而是选拔制,从这两个儿子的后代中选拔。禹之后,父传子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禅让是能够让权力平稳过渡的一种仪式或者手段,主要为的是防民之口
上一篇:宁愿自己单干都不肯请人扩大业务量,这样的老板什么心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