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易经,周易,孔子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被称为群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易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系统阐述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哲学文化!开万法之宗,群经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在当今世界哲学文化溯源同样也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只是其原著文言文在现代文白话译文中各有偏差而已。如果题问者真想研究,我认为应该结合原著研习方可求真理解!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易经》本为“卜筮之书”,且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易经》也正是被当作“卜筮之书”,而得以存留而传以后世的。《易传》之中,记述的也有有关占卜的讲究和卜筮的方法。所以,说《易经》是“卜筮之书”,是不会错的。
但是,一方面,我们对“卜筮之书”的认识,因历史的巨大变迁,我们会对“卜筮之书”的成因、时代、社会、环境、需求、作用、意义的本源上,缺乏足够、切身的体验、感受和了解。仅仅有少部分人关注、思考、研究和懂得有关“卜筮之书”的上述问题。大致有一些人知道,《易经》起源于伏羲创立“八卦”、起源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起源、应用于夏、商、周创立的《连山》、《归藏》、《周易》,孔子和其弟子为《周易》写下《易传》。大致传说中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以及李淳风、袁天罡、邵康节、李光第等智慧人物,似乎都懂得或深通《易经》。
另一个方面,《易经》中,即现有《周易》六十四卦中,所有的卦辞、爻辞、象辞、彖辞,所包含、隐藏和所涉及的内容,似乎语法、文学、历史、思想、道德、外交、政治、战争、心理、情感、数学、哲学、天文、地理,等等,似乎除了当代科学,《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一个东西,而且又是一个“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个东西。
历史学家看《易经》说它是历史,军事学家看《易经》说它是军事,政治家看《易经》说它是政治,心理学家说《易经》是心理学,文化人、思想家、哲学家看《易经》,又往往说《易经》是文化、思想、哲学专著,甚至也有从中研究数学和现代计算机等的有关问题。
同时,与《易经》有关的《易经》术数学,几千年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诺大的中国,《易经》和《易经》术数文化,好象又是渗透和伴随中国人的方方面面的。其中能人、奇人、异士的传说经久不衰,同时江湖之徒、江湖骗子又到处出现。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伏羲是中国的“人文初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的源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名家、杂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尽管各有不同,但诸子百家的思想、思维、理念当中,又无一不出自或渗透着《易经》中的思维、思想和观念。
从隋唐时代中国“开科考试,选拔人才”,以至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科举时代,文考的“四书五经”,《易经》一直是封建科考的必考书目、内容。可见,《易经》一书,在中国几千里历史中的份量之重。但是,中国两汉时期,打着《易经》的旗号、其实与《易经》又全不相干,发展形成的“谶纬学说”,在两汉时期,以至后来也一直时有出现。
综上所述,如果说远古、中古时代“卜筮之书”是密传经典、是智慧之书、是帝王之学的话,因为《易经》起源伏羲创“八卦”,夏有《连山》易、殷商《归藏》易,文王推演《周易》而开周,周代应用及至今传世的《易经》,就是《周易》,诸子百家不脱《易经》,封建科考“四书五经”中《易经》是重点科目,历代先贤智慧人物多涉《易经》,及至去年中科院已招《易经》学的硕士、博士,我们看,我们还是应当将《易经》定性为,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的经典名著,它是智慧、人文、哲学类的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易经为群经之首,道德经为三玄之作,易经始于羲皇,人文始祖论日月先天之精华,乾坤交泰而变易。水火既济研人体。通过人体识天地,博大精深三盘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被称为众经之首的《易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至今我国学术界尚无定论。
从《周易》采取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并依据旧筮辞编造而成这一特点来看,历来都把它看成是占筮书。
但从《周易》以八卦为解释内容,从其中表现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辩证观点来看,又可能把它看成是哲学书。
若再从《周易》所涉及的内容中有关古代战争丶祭祀丶婚姻、农事这些情况来看,又可以把它看成是历史书。
自从《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之后,历代说《易》著作不少,据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易》类一百八十五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一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由此可见,《周易》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何等重要。
1919年我国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刘子华在法勤工俭学期间,运用我国古代《易经》中的辩证思想和八卦的组成原理,与现代天文的各种数据互相印证,从而推定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并且取名为“本王星”。一九四零年,刘子华的博士论文通过后,法国天文台台长摩尔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许多外国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