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他若不想出世何必了解天下大势?
刘备,茅庐,自己的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他若不想出世何必了解天下大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七,而徐庶和水镜先生,就是诸葛亮为他自己打的广告,就是告诉刘备,我有才,我有本事,你快来找我吧。毕竟刘备不是傻子,所以没有马上就去找诸葛亮,而是过了很长时间才去。
所以诸葛亮就是欲擒故纵,只不过他聪明,没有毛遂自荐,通过水镜先生和徐庶两大电台一广播,才入了刘备的法眼。要是刘备一去诸葛亮就出山,这不就和广告不符了嘛。为了吊刘备的胃口,使他重用自己,要不然什么时候才能凸显出他的厉害之处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诸葛亮不出茅庐,就不能关心天下大事了吗?这显然是个伪命题。
诸葛亮关心天下大事,与刘备无关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老百姓,每天还关注新闻呢。而诸葛亮处于乱世之中,当时曹魏已经平定北方,荆州显然就是曹操的下一个目标,而襄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他作为当地百姓,且不说为了国家大义,就是为了躲避战乱,也得时刻了解前方动向啊。
诸葛亮生在官宦世家,自然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谓鉴古知今,饱读史书的他,借鉴历史,对当时天下形势做出预判,这并不足为奇,何况诸葛亮的朋友圈都是这样的人呢。
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后,又回头反击当时在汝南一带活动的刘备。刘备被迫投奔刘表,刘表将其安置在新野。当地豪杰闻讯,慕名而投奔刘备者不计其数,而徐庶便是其中之一,而徐庶和诸葛亮早就是多年好友。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刘备的出现才开始关注天下形势。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之计吗?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同意让诸葛亮前来拜见自己,但徐庶却希望刘备能亲自登门拜访。然而,刘备屈尊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这会不会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之计呢?
一、诸葛亮淡泊名利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天下动乱之时,往往就是人才辈出之际。才子们或为了锦绣前程,或为了国家大义,纷纷投靠心仪的诸侯。
荆襄才子众多,他们中大多数人也不甘寂寞。例如,刘备刚到新野,徐庶便前去依附,庞统则选择投靠周瑜。
而诸葛亮则是特别的存在,他虽然热衷于褒贬时政、指点江山,却甘愿隐居在襄阳城外的隆中。徐庶于公元201年投奔刘备,并得到他的器重。如果诸葛亮真有意于出仕,仅凭他和徐庶的关系,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事实上,诸葛亮见到刘备,却是6年后的事了,可见,诸葛亮淡泊名利。
二、诸葛亮为人谨慎
直到公元207年,刘备时常感叹老之将至却仍一事无成,徐庶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替老板分忧,他郑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特别关照“非刘备亲往不可”。从徐庶的言语之中,可以推测他非常清楚诸葛亮无意于仕途,唯有刘备的诚意才能打动他。
老板要去拜见朋友,按照人之常情,徐庶必然会提前知会诸葛亮,并嘱咐其近日在家恭候刘备的大驾光临。然而,刘备却去了三次,才见到孔明。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故意试探刘备的诚意,他也许就在不远处,全程观察着刘备的一举一动。
然而,两人初次见面,诸葛亮便以隆中对倾囊相授,可见诸葛亮早已为刘备的诚意感动。
那么,诸葛亮为何如此谨慎呢?《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开篇之段就给出了答案。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诸葛亮自认为有管仲、乐毅之才,可辅佐明君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并非任意一位诸侯都能请得动他出山,对方首先必须是一位如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明君。
诸葛亮为什么必须要求对方是明君?答案就在《梁父吟》。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齐国晏婴是深受世人推崇的贤相,然后,他却设计杀害了三位齐国勇士。那么,是晏婴不贤吗?非也。
晏婴一生辅佐过三位齐国国君,亲眼目睹了崔杼、庆封之乱,因此,他十分担心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氏三人力量过于强大,将不利于齐景公,于是建议除掉他们。
晏婴并非佞臣,三位勇士也未必有觊觎齐国政权之心,晏婴除掉他们,并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是为了捍卫齐景公的政权。然而,此事却成为晏婴的人生污点。
如果晏婴只是一位普通民众,他又何须背负这样的骂名?但是,正因为他是齐国国相,他没有选择。
诸葛亮成日吟诵这首诗,道出了心中的纠结之情。出仕吧,将来也可能遇到晏婴一样的烦恼,自己的清誉有可能不保,不出仕吧,自己的将相之才将被埋没于阡陌之中。
直到三顾茅庐,诸葛亮发现关羽和张飞却对刘备唯命是从,可见刘邦有驭将之才,这才彻底放下了心中执念,决定从此生死相随。
但是,诸葛亮终究没有逃过晏婴的劫难,公元220年,他还是劝刘备杀了义子刘封。诸葛亮是为了自己吗?当时刘备年老而刘禅尚幼,刘封强悍且可以无情到坐看关羽之死,一旦刘备过世,谁能驾驭他?
诸葛亮也因此事而为后人诟病,但谁又能理解他当初吟诵《梁父吟》的心情呢?
三、成全刘备美名
刘备屈尊三顾茅庐,无论能不能请得诸葛亮出山,他都已经赢了。诸葛亮用自己的“拽”反衬出了刘备的“仁”,如周文王请姜太公、信陵君为侯嬴驾车。
古往今来,贤臣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利用一件小事,为明君留下千古美名。姜太公如此,侯嬴如此,诸葛亮也如此。
诸葛亮故意避而不见,却为刘备赢得了礼贤下士的千古美名。刘备得诸葛亮,实乃人生之大幸啊。
结语:
如果不是刘备感叹老之将至而一事无成,徐庶未必向他推荐淡泊名利的好友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不是纠结于《梁父吟》,他也未必需要刘备屈尊前往隆中。
最后,刘备的诚意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使其放下心中的执念。诸葛亮便故意多次避而不见,用自己的“高冷”成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千古美名。
这算欲擒故纵吗,你怎么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观点是三顾茅庐确实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与姜太公钓鱼的行为是如出一辙。
上一篇:对于如今的教师考编,应届生和往届生的比例,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