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他若不想出世何必了解天下大势?
刘备,茅庐,自己的三顾茅庐是不是诸葛亮欲擒故纵?他若不想出世何必了解天下大势?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平日里诸葛亮又自比管仲、乐毅,这二人都是辅佐君王最后称霸一方的名臣良将,诸葛亮以这两个人的成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见他是想出去建立一番事业的,现在不出世只是没遇到明主,时机未到而已。
正因为诸葛亮内心是要出世去成就一番大的功业,所以他就必须随时了解天下大势,知道各个诸侯的优势和劣势,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备将来出山后去实施。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当刘备向诸葛亮请教战略发展方向时,诸葛亮可以侃侃而谈天下大势,并为刘备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的战略目标,让刘备有拨云见日之感。这就是隆中对的由来,也让诸葛亮赢得了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的美誉。而这其实也证明了诸葛亮为了出山后建立伟大的功业一直在做着充分的准备。
由此可知,三顾茅庐是诸葛亮采取的一种欲擒故纵的策略,目的是考察刘备是否值得自己出山辅佐,以此去建立一番功业。其次诸葛亮内心肯定是想出山去建功立业,成为管仲、乐毅一样的名臣良将的,所以他必须了解天下大势,并为此做充分的准备。等到遇到刘备这样的明主,就是诸葛亮出山实现抱负的机会。而诸葛亮也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答了刘备的知遇之恩,诠释了什么是忠臣良相,不愧为千古名相的典范。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有小说版与历史版,在小说版里,诸葛亮是有点摆架子,有点欲擒故纵。在这里我不讲小说版,单说历史版,在真实的历史里,三顾茅庐是怎样的呢?
第一,史书没有三顾茅庐的细节
真实的三国史,刘备是否真的三顾茅庐呢?这是真实无误的。当然,三顾茅庐的过程,三国志写得很简略:“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去了三回,才见到诸葛亮。那么前两次诸葛亮是故意躲着不见呢,还是外出呢,就不得而知了。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也谈到三顾茅庐的旧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们仔细看诸葛亮的说法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大家注意“顾”字后面的字是“臣”。“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去了草庐,有没见到诸葛亮不知道。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白话文是三次到草庐见微臣,很显然是三次都见到诸葛亮了。由于《出师表》是诸葛亮本人写的,可靠性要更高,我认为刘备去了三次,都见到诸葛亮了。
第二,诸葛亮并非“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人以此认为诸葛亮对功名很淡泊,其次并非如此。《出师表》是写给皇帝刘禅看的,当时诸葛亮是蜀汉实际统治者,但名份上刘禅是君,他是臣,所以他要表明心迹,说自己从年轻时起就“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表明一种低姿态,以免君臣猜忌。
其实,诸葛亮早年的志向就是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贤臣,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乐毅则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在他的努力下,燕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一举打败东方霸主齐国,跻身强国之列。诸葛亮的人生目标就是成为像管仲、乐毅这样的名臣,流芳千古,怎么会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呢?他只是耐心地等待明主的出现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说白了正是诸葛亮的欲擒故纵,就像小姑娘拒绝舔狗以测试诚心是一样的;
一方面频频的加大对自身的宣传,另一方面三番五次的拒绝,直到把舔狗折腾到死心塌地,折腾到心悦诚服言听计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想他是并不想一定要跟刘备,因为他太弱了,一块地盘都没有,他也不想跟曹操,因为诸葛亮父亲有可能是在曹操屠城时被杀的,他也不想跟昏庸无能的刘表。我觉得诸葛亮的第一打算是跟江南的孙策孙权兄弟,从他大哥求仕江东就能明了,先让大哥在江东站稳脚跟,等曹操和刘表的事态平稳后再接诸葛两兄弟过去,还没等着诸葛瑾来接,却让刘备的三顾茅庐给捷足先登了去,这也让诸葛孔明和其三弟都仕禄于蜀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还真是他对刘备的试探,因为他懂关张二人秉性,为了更好的调兵遣将让这些将军们更重视他。
上一篇:对于如今的教师考编,应届生和往届生的比例,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