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语文课不想分析课文,而是让孩子读经典书写读后感,可行吗?
课文,学生,老师上语文课不想分析课文,而是让孩子读经典书写读后感,可行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语文课不想分析课文,而是让孩子读经典书写读后感,可行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回答是:“不可行” 原因如下:
一.一篇课文的学习,一般分两课时,第一堂初读课文,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作品,体会写法,感悟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载体,没有对一篇篇课文学习理解过程,孩子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就不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读经典,他们也读不进去,更写不出东西来。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教材,以“本”为本。文以载道,文道结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解读,培养孩子们的情感,让文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之后才能有开花结果。有了文学的基础,有了对文学的热爱,他们自然会爱上阅读。到那时他们自己就会选择阅读精典。而不是把阅读经典当成任务完成。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语文课讲好,把每篇课文讲好,在这个基础之上,引领孩子们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那才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和自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做法,可以尝试。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句话告诉我们,到达同一目标,途径有多种,而非拘泥于一个方向,只要方法和方式是正确的,是能够行得通的。
举个例子,有一乡村中学,初三有两个班,学校让两位老师各代一个班的语文。代甲班的语文老师是科班出身,毕业学校是××师专(中学教师),讲课时头头是道,深受学生喜欢,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代乙班的语文老师不是科班出身,毕业学校是××师范(小学教师),讲课时语言较为迟钝,课堂上以讲为主,很少有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情境,课堂气氛欠活跃,有时,一堂课中,老师一直不讲,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课文,甚至让学生将整篇的课文抄在作业本上。
在外人看来,代乙班课的老师,学生的成绩一定考不过甲班。其实,想错了。
在考试毕,学生的成绩出来后,乙班要比甲班平均成绩高。
有人会说:“这根本不可能。”其实,一切情况皆有可能出现。
代乙班课的老师,虽然课堂上话语不多,但他用的是实招,表面上看,他只是让学生抄课文,讲的很少,但是,学生通过抄课文,记住了内容,记住了细节,要点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代甲班课的老师,尽管讲得头头是道,却多半是花拳绣腿,学生是在听看欢闹中度过这一堂课的,课文内容记下的不多,甚至在作文中不知道“的地得”该怎么分别运用。
总之,不论是怎样的老师,不论是运用何种方法来教学,只要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帮助,只要让学生的成绩提高了,都是好老师。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现在能够进入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典,语文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技能,以及表达的方式方法。从名家名著中汲取营养:学习为人处世,了解历史典故,参悟诗词意境,体验世态人情,知晓至理箴言等等,这些都需要语文老师通过分析课文,讲解寓意来实现,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如果仅仅让孩子自己读经典,写读后感,学生怎么读才能有感,怎么分析经典句篇,才能真正有正确的感悟,这些可不是小孩子们通过所谓的合作、交流所能达到的。老师的主导地位,关键就在于“导”,如何“导"?分析讲解课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要想让孩子爱上语文,就要通过分析优秀课文,让他们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结构之美,词藻之美,韵律之美,以及同样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多种表达形式。好的文章可以带领读者畅游世界,游历古今;可以使人明志,亦可使人致远!
老师通过分析、讲解课文,带领孩子们徜徉于油墨书香之中,与古仁人对话,与今贤人交流;留连于山水之间,探幽于心灵深处;此等幸事,十分惬意,望语文老师们且行且珍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做老师而言,我觉得鬼谷子最厉害,他的学生比他有名,反观孔子,你们能说出他的哪个学生名气比他大?
据说,鬼谷子授课,徒弟讲得多、做得多,师傅讲得少、做得少,多用引导式而少用填鸭式,所以题中老师的做法未尝不可,但是适当的引导还是需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行。
读书不为写,读书为明理。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学习精典不在于写多写少。
在于体会领悟多少,会用多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