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艺术,意境,艺术家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把意境同创造联系起来,亦即要“化景物为情思”
宗白华认为,这一点是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他认为艺术意境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艺术创造中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分界限。
他认为,自然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是以实为实,单纯地描摹物象的表面,无法表现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现实主义艺术所创造的意境则是从生活的极深刻的和丰富的体验,情感浓郁,思想沉挚里突然地创造性地冒了出来的,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造正是如此。只有在艺术家受大自然的充分陶冶,沉醉在自然美景中时,方能产生流芳万世的优秀艺术品来。
比如,李白游历大江南北,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绝唱,陶潜有身潜万峰自耕作之心,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兴。
意境创造既是情与景的融洽,是“化景物为情思”,那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成就的?宗白华指出“化”的方式还是“以虚为实”。戏剧(如《梁祝相送》)不用布景,这是中国的特色。但没有布景的中国戏剧却可以产生有布景的艺术效果,它是凭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多变的景致,更重要的是它结合了演员内在的精神。这就是以动作带出虚设的幻想。
中国古代文学家则喜用虚虚实实的文笔来描写事件、人物,《史记》可为一例,更无论千百年来的优秀诗作大多都是虚实结合的产品。宗白华指出:
“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中国的诗、画、文都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艺术意境的创造就是由虚实结合而生的“化景物为情思”,中国古代美学家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也是指由物而为情。宗白华通过对意境创造的分析,说了这样一段话,
“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按:指创造意境),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这是很有价值的一句话,它将帮助我们去探索艺术创造的道路。简言之,宗白华的意境创造的基础是现实生活,艺术家匠心的运用也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如此,意境便表现出至动的对象生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是一个鲜灵灵、高于自然天地的“神境”。
第四,强调意境创造,首先是人格创造。
宗白华认为,观照神与美,先要艺术家自己似神而美。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做准备。创造美也是如此。
他曾著文称赞徐悲鸿,尤为着眼于徐的人格精神。这种对艺术家人格修养的重视态度,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在宗白华思想中的体现。宗白华认为,艺术家人格修养的关键是艺术心灵的培养。
艺术心灵一要“空灵”,因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这样方能沉潜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
他大力赞美谢灵运“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的心灵境界,主张像晋人那样,“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这些都根源于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领会。
二要“充实”,它来自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按:这一点在艺术意境三层次创构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热爱时已说,此不赘述)
此外,宗白华还谈了三点获得心灵充实的途径,即:“研究哲理”,就是多读书;“在自然中活动”便是直观自然现象,它是养成艺术家人格的前提;“在社会中活动”则是加入社会,外观与内省人类纯真的本质表现;达到这三者,就可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
宗白华认为,在中国古代艺术家中,唯有魏晋时代的人才最具这种高超的人格涵养,故而那时代的艺术也就成为优妙绝伦的艺术,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宗白华曾言:“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这“心灵”就是空灵而又充实的艺术心灵,是超迈的人格精神。
可以看出,宗白华对魏晋玄学和魏晋人格的推崇,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
03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宗白华认为,每一种艺术都具有空间感,这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艺术家空间意识的流动性,植根于宇宙的运动性。并且,艺术空间也是“空间和时间的合一”,时间统领着空间。因此,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就应是“音乐化”、“节奏化”的,亦即是体现着生命运动、精神流衍的空间。
艺术家在艺术中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
比如,雕塑是空间艺术,容入了在时间中发展的行动,时间和空间合二为一,从而它的空间感型也如宗白华说的是“时空合一体”。
所以,宗白华说:
“诗恰是用空间中闲静的形式——文字的排列——表现时间中变动的情绪思想”。
但宗白华似乎又更能从中国艺术中体会这一要旨:
“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这不仅点出了中国艺术空间意识的特点,而且反映出至高艺术所应具备的理想的空间意识。
但宗白华所说的“趋向着音乐境界,渗透了时间节奏”的空间,不是数学的几何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这是艺术空间的特殊性,也是它的优越性。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艺术才能表现出对象的生命流动。
静止的几何空间无法容纳流动的生命节奏,唯有“时空合一”的艺术性空间,才能将变化万千、运动不息的生命本质包涵。故而他说:
“中国画中的虚空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间架,俾物质能在里面移动,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一切物象的纷纭节奏从它里面流出来!”
宗白华认为,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它是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回旋往复的空间流动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因而这艺术空间就是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的律动,仿佛能聆听的生命之声的乐奏。
这种理想的空间就在于能将艺术意境所要体现的“生命节奏”社会生活发展的内容纳入。同时,流动的艺术空间可以移远就近,由近及远,“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所以,中国艺术家的空间意识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对此,宗白华用“舞”来表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认为“舞”是中国一切艺术意境的典型。
上一篇:老公教四岁的孩子加法,孩子算错了老公就叹气说智商够呛,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