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艺术,意境,艺术家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在于艺术家能将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自然是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了。
这就是说艺术创造力不仅在于发现,而且在于表现。中国艺术家“不单是能看出人类和动物界处处有精神的表示”,而且可以凭着一双手、一枝笔将这大千世界尽情描绘、歌颂。
第三、“想象”,是中国艺术家所尤为注重的。
宗白华认为这是“达到气韵生动,达到对象的核心的真实”的关键。只有经过艺术家的构思、想象,由心灵里创造理想的神境,才能造就一个真实、完美的艺术品。
他认为,“理想的神境”就是艺术家想象力的结晶。中国艺术家“驰骋他们的幻想,发挥他们的热力,心游万初,创造出了绝世的佳作。
总之,欣赏者在中国艺术,乃至全人类的艺术中所得到的不仅是对现实世界本质的认识,而且是对艺术家艺术心灵、思想意志的认识。
02 艺术意境:虚与实及“化景物为情思”
艺术的美感力量最根本的所在,还在于它的意境表现。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明确地指出艺术境界主于美,它:
“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它不同于功利的、伦理的、政治的、学术的、宗教的境界,艺术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
当然,把艺术意境理解为主客观的结合,并不是宗白华首创,中国古代美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就阐述了不少这样的思想。不过宗白华还有他自己的新发现。他对意境的阐述是更全面而深刻的,主要包括4个方面。
首先,他看到了“虚”与“实”在意境中的地位。
他认为: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中国艺术意境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是“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可以认为,宗白华是把“虚”与“实”当作中国艺术意境构成的两元。“虚”与“实”的统一,就是想象和形象的统一。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则无以存形。只有“虚”与“实”的统一,才能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直探生命的本原。中国艺术在这方面确实是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恰如宗白华说的: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
因中国艺术意境,反映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大自然的心灵交流,以及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抚摩”。宗白华深谙中国艺术意境的特点,认为中国艺术意境同现实社会生活、同事物生命本质的反映有直接的联系,它是对现实社会本质和自然界本质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美学家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这变化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如老子所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万物就在这虚空中流动、运化。
宗白华认为这种思想应用到艺术表现中,就是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他从对孟子“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解释中得出: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虚就是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也即是神。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在欣赏中国艺术时,往往可以发现,一幅画、一首诗,给我们很多感受,仿佛得到了很多东西,但又莫能尽述是些什么,于是要靠在自己的心中默默领会,而难与他人诉说。这就是中国艺术的高妙处,是中国艺术意境的魅力。
至于艺术意境中“虚”与“实”的关系,宗白华是辩证地来看待它们的。他认为:
“虚”和“实”都不是孤立的,“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
只有虚与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虚实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相包容,互相渗透,这样才真正成为中国艺术意境的两元。
其次,他认为,艺术意境有它的深度、高度、阔度。
中国艺术意境是有层次的意境,它不是平面的构成,而是像一个立方体那样有高度、宽度和长度。宗白华名曰“高、阔、深”。对此,他有一个表述:
“函盖乾坤是大,随波逐浪是深,截断众流是高。”
因包含宇宙万象的本质生命,在艺术意境中便是阔度;直探生命节奏的内核,深入发掘人类心灵的至动,这就是艺术意境的深度;说尽人间一切事,发别人不能发之言语,吐他人不能吐之情怀,则成为艺术意境的高度。
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意境并非举手之劳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刻苦的艺术修养和锻炼方能达到。中国艺术表现的意境深度便如“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一般,表现的意境阔度则是“雪涤凡响,棣通太音,万尘息吹,一真孤露”。
但在宗白华看来,中国文艺里意境高超莹洁而具有壮阔幽深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的作品也不可多见。可见艺术意境的诞生并非易事,无意境的艺术品随处可见,意境高妙的作品却极难寻觅。
杜甫诗的高、大、深,以深情掘发人性的深度,是别人俱不可及的;李白虽有高、深、大的诗,但却更偏向意境的高和大;王维则得艺术意境的深度和阔度。只有这几个人才是宗白华真正欣赏的。
宗白华说过一句深省人意的话:
艺术意境的高、深、大“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
艺术家艺术心灵的培养于是成了意境创造的关键,而这又与生活经验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相关联。
同意境的“高、深、大”相联系,宗白华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明确表述了艺术意境三层次的观点。他认为,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这就是:
“情胜”之境,“气胜”之境,“格胜”之境。
所说的“情”是艺术家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它表现为“万尊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编地,余霞绮天”,是意境的第一层次,是写实。
“气”则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浪漫主义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这意境的第二层次,它显现为“烟涛倾洞,霜飘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
而“格”则为映射着人格精神的高尚格调,有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的旨趣,呈现出“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的第三层次。
宗白华指出,中国艺术于三者中更追求意境的第三层次,这层次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境”。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它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始基,也是中国艺术意境追求的最高目标。超旷空灵,镜花水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意境的“深度”。
上一篇:老公教四岁的孩子加法,孩子算错了老公就叹气说智商够呛,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