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处理“怕死”的恐惧感?
恐惧,自己的,怕死怎样处理“怕死”的恐惧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恐惧,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不断训练自己。 面对恐惧刺激,保持冷静,面对恐惧不要惊慌。自我稳定从意志出发,主观上不能认为自己天生胆小,只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对待现实,恐惧就会逐渐消除。
丰富科学知识,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和想象力造成的。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分析恐惧的事物。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来消除恐惧。 是反复接受恐惧的刺激,接触恐惧目标,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逐渐消除这种恐惧,其刺激强度可由弱到强,逐渐呈现,否则会加重恐惧。
可以使用厌恶疗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手腕周围使用皮筋,一旦有恐惧或认为要努力玩,就会感到疼痛,这也是一种强化,一段时间后症状就会减轻。先不要怕死,再不要怕死。 当你害怕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已经死了,你已经死了,这可能会给自己增加一些勇气。
唯一让人害怕的是恐惧本身。 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答案,也不知道你害怕什么。 但唯一的恐惧是头脑,当你接触时,你可能会发现一切都只是你自己的想象。 面对它,逃避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麻烦,只是对你也是对我。 希望我们都能坚强。 咆哮。
恐惧来自未知! 真相很简单。 关键是勇气。 就像,知道房间里有什么,开门就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Hi
怕死,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会有的一种感受,原因就是那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及不可知性。而在我们通常的生活里,一朵不经意的玫瑰,也许会要你惊喜几天;一个没有任何征兆的表白,没准也会要你快乐几天。可是,为什么死亡这样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不可知性,就一定不会是一种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经历呢?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我们怎么能够值遇令自己欣喜若狂的经历?对吗?哈哈!
有本书,我看过,很棒,是一行禅师写的,胡因梦翻译的《你可以不怕死》,我想,假如你有空的时候,去读读这本书,能够透过禅师的心路历程,看到多数人恐惧的死亡的另外一面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醉方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 村上春树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对死亡感到敬畏和恐惧,但是如果怕死的想法一直留存在你的大脑里就会形成所谓的“怕死恐惧症”,其实怕死的恐惧症就是焦虑症的一种。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疾病,也是神经症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特征为具有焦虑情绪,可分为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症。
慢性焦虑包括患者没有原因的过分担心、恐惧都中食物,使患者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每天提心吊胆、忧虑、害怕。身体症状有头晕、胸闷、呼吸急促。
急性焦虑包括患者在多数时间内和正常人并无两样,但如果犯病,会使患者迅速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有时甚至可以有濒临死亡的感觉。
如何克服关于死亡的焦虑症
如果是轻微的对死亡的担心、忧郁、焦虑,可以尝试去正确看待死亡。
如何正确看待死亡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欧文·亚隆”
1. 在文化中感受死亡的不同含义:
在古埃及人的观点里,我们常说的死亡只是肉体的死亡,而肉体的死亡则表示灵魂可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永远生存,所以古埃及人对死亡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往往赞扬死亡,他们时刻为死亡准备着,很多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木乃伊、金字塔等都是古埃及人对于迎接死亡和灵魂永生的准备。
在墨西哥人的世界里死亡才是生命的终极意义,他们觉得死亡是应该感到快乐的,在墨西哥有一种节日是亡灵节,这个节日类似于中国的清明节,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墨西哥人都会举国狂欢,用来迎接逝去亲人的亡灵。
2. 了解死亡的积极意义:
死亡固然是非常残酷的,残酷到我们都本能的想逃避死亡、恐惧死亡,然而,死亡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那就是“向死而生”,著名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经说过:““死亡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虽然死亡将导致我们的毁灭,但这一对死亡的概念却能拯救我们。对死亡的察觉,帮助我们以更真诚的方式去生活。”这位心理学家还提出了 “波动影响”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一个人不仅仅是活在自己有生命的时间段内,也可以存活在下一代,甚至代代相传,比如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如果是非常严重的恐惧死亡,已经到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程度,对自己的生活、身体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就应该科学系统的治疗了
重度焦虑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非常严重的焦虑症不可轻视,药物治疗是必不可缺的,一般建议服用1-2年然后复查。
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见效快的有点但不可长期大量服用。常见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抗抑郁药:可以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有效缓解焦虑。常见治疗急性焦虑的药物有氯米帕明等;治疗慢性焦虑症的有帕罗西汀和艾斯西普肽等。
2.心理治疗:通过和专业临床医师对话,配合医生引导改变自己的焦虑情绪。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定要正确的看待死亡这件事,努力在有生之年为家庭、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一定要开心哦!
上一篇:玉米苗从根部爬着长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