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合村并居,农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农民,农村,社区合村并居,农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下面说一下,农民得到的。
1、实现了住楼的愿望
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总之是你住楼房了。
2、消费水平提高了
做饭暖炕不能烧柴,吃不到自己家种的菜,生活成本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提高了,向城里看齐。
最后小小赵再说两点:
1:合村并居,有利有弊,尚需要时间的检验,希望大家理性的看待,不能一刀切的反对,也不能盲目的支持。
2:只要以人为本,都是好政策!
以上是本人观点,您有不同看法,欢迎参与讨论。关注农民小小赵,关注三农,让我们一起为农民发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整合村庄、建立农村社区,这是山东省德州市推行“合村并居”改革的主要内容。两年来,这个农业大市中的改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近期,德州公布了“合村并居”的最新数据:“六成村庄合并,减少4980个建制村,新建3339个社区性组织”。
对于旁观者而言,直接的改变是数据。对于改革的亲历者来说,变化却不止于此。
为什么合?
“三高两难”成了道无形的坎
说到改革原因,农民爱讲故事:齐河县安头乡有个建制村叫冢子张,总共才156户643人,宅基地面积却有320亩,人均占地近半亩,村庄破烂,村道坎坷,胡同最窄处只有1.5米。“连拖拉机也过不去,得把东西卸下来,再拿小推车一点点倒腾进院。一次村里人结婚,正赶上下雨,小轿车陷进烂泥,是被拖拉机拽进村的。”村民张义豪苦笑着说。
两年前的德州,像冢子张这样的建制村比比皆是。
山东省人口9300多万,建制村却多达8万个,比邻近的河南和江苏分别多出3.2万个和6万个。德州市农业人口占全省6.4%,而建制村数量却达8319个,占全省10%,村均人口比全省少271人,500人以下的村4756个,占57%,最小的村仅29人。全市城镇化率为38%,比山东全省平均水平低10.3个百分点。
“看得见的坎好躲,看不见的坎难迈。”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三高两难”被认为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坎。
三高是什么?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按每村年平均5000元计算,仅全市财政承担的村级工资费用就近4000万元。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全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达257平方米,高出国家标准107平方米,空心村比例达80%,有的村庄房屋空置率高达50%。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医院、学校、超市等基础设施,因村庄过于分散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的扶持资金分散到各村,就像撒胡椒面,收效甚微。
两难又是什么?一是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许多村选不出党支部书记,有的村就是“矬子里拔将军”。二是民主管理难。大家族在村中的人口比例多,家庭宗派治村的痼疾难以割除。
“‘三高两难’已成为制约德州农村发展的瓶颈,不改变传统农村治理结构,就很难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说,“合村并居是农村改革的‘敲门砖’,是统筹城乡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2008年上半年,德州在所属每个县市区各确定一两个乡镇试点。2009年3月,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村庄合并社区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
怎么合?
合村子、选班子、建社区
合村并居,不是件容易事。涉及生产结构、空间布局、管理体制的调整,关系到人文关系、生产要素的重组,既敏感又复杂。实施之初,不少人心存疑虑:“群众怕丢村子,村干部怕丢位子,县乡干部怕惹乱子”。
怎么办?除了讲明白,更要办周全。
德州市充分考虑现有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以县为单位,统筹规划。
农民听得明白、记得清楚的政策,就是德州的“五不变一不降低”。即合村后,原建制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各类承包、租赁合同及合理优惠政策不变,村级资产、债权债务不变,自然村村名不变,村民的福利待遇不变,原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不降低。这项政策,使干部安置、债务处置、新村选址等难题迎刃而解,干部群众没有了顾虑,合村并居积极性很高。
合村并居分3步实施:第一步,合村子。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把几个村合并成一个农村社区,组建社区党支部或党总支,同时成立社区管委会作为过渡期临时机构。平原县张华镇有一个不足百户的村,9名党员轮流当支书,村民戏称他们是“坐庄书记”,合村并居改变了这种村小人才少、难选带头人的窘境。第二步,选班子。依法选举产生新社区村民委员会,各自然村至少有1人进入社区村民委员会。第三步,建社区、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实施并居、建设新型社区。
在合村并居过程中,德州不搞一刀切,探索出7种合并模式: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吸纳型,强村带动型,产业联结型,企业带动型,相邻村合并型。山东省委、省政府调研组评价,“这些模式尊重实际,尊重群众意愿,保证了合村并居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保证了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几次到德州实地调研,他认为德州市建立农村大社区治理结构的做法,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抓住了破解城乡一体化难题的关键点。他说在农村推进改革很难,难就难在找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点,而德州推进合村并居改革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平衡,有示范意义。
合后怎么样?
合村并居带来“乘法效应”
合村并居改革分步推行,冢子张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2008年上半年,冢子张村与小李村合并后,当年底就有106户乔迁新居。如今的冢子张社区,一条笔直宽阔的大街道贯穿村子东西,两侧是一色的白墙红瓦二层小楼,社区内有幼儿园、老年公寓、文化大院、卫生室、超市。“住在这里舒心!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村民感慨万端。
“合村不是简单的村村相加,”德州市市长吴翠云说,“政府通过科学运筹,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实际上,合村并居正在迸发出的是一种“乘法效应”: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层组织等多重因素构成了“乘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