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孩子,父母,自己的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坚持无冷静,不说教。但我们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发火,愤怒等状态,这个时候要坚持无冷静,不说教的原则。就是当我们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告诫自己到一旁去冷静一下,当冷静了之后再去与孩子沟通。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大部分以暴制暴的时候都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慢,写字慢,做题慢,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引起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避免与孩子在学习方面发生冲突。
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念。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就是孩子必须要听我的,不允许反驳等等,我们要明白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应该给予孩子平等对待,也要积极去聆听孩子的想法。
小谢哥哥说在最后:孩子是小天使,在孩子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是那般的美好。作为家长,我们更不应该去破坏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让以暴制暴永远不出现。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哦!喜欢可以关注并转发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多数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喜欢“以暴制暴”,什么原因?
我分析如下:
1、这种方式是家族中传承而来的。父辈就是这样管孩子的,管我们的,所以,我们直接也就学会了。
2、身为家长,面对和孩子的矛盾和冲突,自己没有其他的办法和能力解决问题。只会这一种方式和方法。
3、家长自我管理能力弱,情绪管理,沟通表达等欠缺学习和提升。
4、习惯动用父母权威。孩子必须听老子的,不然,就暴力。
5、尊重孩子,平等意识薄弱。看不到孩子,和孩子之间的链接弱,互动差,彼此都不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暴制暴”在中国的家庭里是非常普遍了,其实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家庭关系的代际传递,自己对孩子的暴力教育,你总能从原生家庭中找到类似的情景,我在这个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了,因为你父母都是那种特别强势暴力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孩子的时候,明显的代际关系就清晰的暴露出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以暴制暴呢?其实作为孩子的父母来说,非常值得来探讨了解。因为如果你阻断不了这种代际传递,那么这样的暴力的方式不仅会在教育孩子中出现,而且会出现在你的家庭夫妻关系中,甚至其他各种关系中。
我们今天从源头来思考一下人为何要用暴力解决问题呢?
暴力分为语言暴力与身体暴力,这两种暴力方式在家庭中非常频繁地出现,给家庭关系带来了冷漠与僵化的家庭氛围,在暴力教育下的孩子,大多数思维是非常模式化的,也就是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凡事都需要寻求一个固有的模型来面对,只要事情超出自己的熟悉模式,就容易从内心产生紧张,从而思维一下变得僵化,而难以根据现实变化的各种特征与因素来因地制宜地灵活处理问题,创新意识就更难了,所以暴力教育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值得我们反思与改正!
人们在运用暴力的时候,常常是自己所面对的事物超出了自己预设的范围,内心没有现成的应变模式,或者说面对的事情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找不出相应的认知模型来同化当前问题,所以内心紧张的一种怕失控的心理反映,正因为怕失控所以必须要强制控制,而这种本能的强制控制欲,其实是自己原生家庭母婴关系中形成的被控制的反作用力,因为自己在婴幼儿的时候,自己无法单独生存,需要依靠父母来生存,也因此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满意,但不得不压抑自己来服从父母,但内心这种被压抑缺乏自我的感受却让自己随时都处于一种非常负面的压力之下,随时都在想法找地方释放,所以家庭中暴力教育的孩子,也会在生活中通过暴力来打压他人来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情绪,也就是我把父母没办法,但我可以收拾比我弱小的小明;但有些没办法通过向外释放情绪来解决内心的压抑,最后孩子就只有形成内在创伤,伤害自己,怪罪自己,认为是自己不行,父母不喜欢自己才会这样对待自己,于是孩子就会变得自卑、羞愧、讨好他人、逃避现实压力、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民间俗语的流传
这句俗语流传了很多年,但是去查古籍,是找不到出处的,只是一句流传的俗语而已,被老一辈人传的犹如金科玉律,从不想着如何去学习教育,而是当碰到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开口便骂,伸手就打。打骂后还要附上另一句“金句”:都是为你好。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俗语也流传至广,也是没有典籍,仿佛给小部分父母加了光环一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哪怕做错事情了,也有依仗,管理孩子全凭自己的喜好。
父母来自过多剥夺的时代
许多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里留下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以至于他们后来不自觉地在孩子(往往又是唯一的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渡保护和溺爱;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期待与强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