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舌尖上的中国》好在哪里?为什么该片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火起来?
舌尖,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好在哪里?为什么该片会以如此快的速度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风格创新
。这部片子多少还是有07年BBC的《美丽中国》的影子,那部片子能把工业化的中国拍得充满了田园牧歌的芬芳,表达了这些东西慢慢消逝的忧伤,相当成功。达到外国人看到惊叹,我们看到惊讶的境界。舌尖的成片风格多少有点类同,剧组同样深入到原生代地区,对食物制作流程的进行了细致平和地描写,解说词都超越了过往类似纪录片的解说介绍范畴。秒杀了无数地方台和央视那种剧组到一个地方,一个半懂不懂的主持人找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店,自我陶醉地尝了两口,开始blablabla不听的说明文影像化产品
。
制作精细
,前期人员一大批,带着一大堆装备辗转大半个中国,采集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给后期人员剪成十几个小时,听起来就够呛。这就是这种大型纪录片的工作流程。要做好,无他,人力物力精力堆上去。《舌尖》在运镜的精细度,镜头逻辑,声画配合这些纪录片基本功方面都是高分。特别是镜头对于食物的描写上明显看到了剧组下了功夫,很多荒僻的地方应该是没有太良好光线条件可以借用,而从作品成片的质量上看,摄影团队肯定下了相当之大的功夫才让画面达到了片中的水平。
这是
商业化
的片子
,定位很准确。片子拍了主要还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主题表达要服从收视率。《舌尖》的风格跟随了这些年纪录片一直的趋势————叙事化,所有人都爱听故事,《舌尖》整体结构是用多个单元故事来表达主题,中间加以串联,这样的方式大家接受度会高很多。在镜头和声画方面也做得很贴近普通观众,如果你拉过那种空镜头极多的纪录片你就会知道那种很烦躁的感觉了,如果是那样风格的《舌尖》,我觉得不太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功。《舌尖》在声画配备也相当得当,衔接比较紧密,穿插之中不给观众太多的感情空当,用叙事来把握片中节奏和观众情感,这跟电影切快镜头一个道理。一部片看下来很流畅很充实,让观众投身其间。
适逢其会
,这个就是重要的偶然性了,经济发展,网络发达,更多的人开始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之地,越来越多的人聚在一起,觉得自命为无害的“吃货”是件有爱的事情,而在中国,却没有一部他们的“圣经”,《舌尖》出的正是时候,这种高质量的产品自然而然的填补了这个空白。这个还涉及到长尾效应,足够多的核心高质量,又拥有着网络话语权观众让这部片子长期不断加以传播,造就了这个品牌。
情怀
这个东西我自己倒觉得可有可无吧?陈晓卿当然不仅仅甘心做一部高端说明纪录片,这里面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确实是有意义得多,不过抛开这些,我觉得以《舌尖》制作水准依然能够成功,大多数观众看到得只是一个优质的吃货动态地图。而第二部里面,家园情怀分量更重,可能也是陈导想在跟风之作鹊起,又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找到一个新突破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见识到很多不同的没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美食与故事相结合,饮食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现,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中国人民爱吃的传统,不火没天理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跨度大,节奏快,肯下本,不似旧式科教片繁冗啰嗦,还不忘告诉别人自己成本很低; 2、题材选得本身老少咸宜,喜闻乐见; 3、切入点比较好,一如选题《舌尖上的中国》(不是“美食中国”),以小人物的故事串大主题; 4、最重要的是,陈晓卿确实是一个吃货,是我见过国内纪录片导演中最爱吃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吃过太多了,哈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