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雍正,官员,制度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一下清朝职官俸禄问题。清沿明制,实行低薪制,官员的正俸是非常少的。如正一品官年俸为180两;正二品年俸155两;正三品年俸130两;正四品年俸105两;正五品年俸80两;正六品年俸60两;正七品年俸45两,此外还有禄米若干。因此许多清官连维持生计都成问题。
因此,雍正实行火耗归公后,便将发放给官员的这些银两称之为“养廉银”,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地方各级官员们以高薪养廉。
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引起了强烈反对,雍正又会采取哪些雷霆手段呢?
从根本上说,对于大部分官僚而言,做官的目的就是求财。做事与收钱,是分而又合的一体两面,实行耗羡归公势必会阻断他们的财路,他们岂能同意?于是便以种种借口和理由加以反对和阻挠。
可是雍正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但反对耗羡归公的人仍然不在少数,而且在朝野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时的雍正就不能不痛下决心,乾纲独断了。他发出上谕,批评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分析了实行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的必要性。并毅然决然地将耗羡归公的政策通行于天下。
当官发财这是传统官僚集团的基本诉求,像朱元璋那样既不提高官员待遇,又以法律和道德来进行打压约束的办法显然是收不到实效的。换句话说,要求全国的官吏都大公无私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
雍正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极力推行养廉银制度,将官场中的那些陋规转变为合法的收入,这样就让官吏盘剥百姓的事情减少到最低,吏治也大为澄清。
从实际情况来看,雍正把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作为整顿吏治和财政的突破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十年之后,即雍正十二年,他也不无得意地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小民免于扰累,此中利益乃天下所共见。”
因此后世在评价雍正一朝吏治的时候,就有“雍正朝无清官”之说,因为当时官吏都小心谨慎,不敢大肆贪污,人人都成了清官,也就无所谓清官了。
此外,推行火耗归公也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的财政亏空几年内就全部补完了,并有70多万两的盈余,户部存银康熙末年时只有800万两,而到雍正末年却有6000万两之多。直到现在,很多学者对雍正实行的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都有很高的评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个美好的制度,希望给各级官员一定的银子,补贴家用,解决官员的贪腐问题。
但本人一直认为,有底线讲廉耻的人是不需要这些制度(即他律)来约束的。比如,人性是贪婪的,有底线的人就会竭力控制住自己的贪欲,不让自己迈出第一步;没底线的人也是竭力想办法抓住制度漏洞,满足自己的无底洞。解决贪腐,绝对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是人的问题,用好人和管好人,需要将矛盾论运用的炉火纯青才行,太绝,如明太祖活剥人皮;太松,如晋武帝宽纵奢靡之风;都没法取得良效。
对于居心不正的掌权者,这样的福利制度反倒是奉旨薅国家羊毛的好差事,他们肯定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因此,养廉银确实是“养廉银”,对于廉洁奉公的官员,这笔银子,可谓减轻不小生活压力,家庭关系也更加和谐,进而能继续为民请命,报效国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廉银是特殊年代下的历史产物,清王朝的雍正皇帝面对国家机制的一些沉积弊端,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改革,主要表现在整顿吏治、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这几方面。由于这些改革的力度的尖锐,严重影响到世袭豪强与地方官员的切身利益,雍正皇帝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与压力,为了能让改革的顺畅进行,为了政权的稳定,更是为了能让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雍正皇帝创造性的发明了养廉银,所谓养廉银就是为了杜绝腐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一种奖惩办法,具体措施就是国家把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按官员的级别进行分发,以激发官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弥补因改革而造成官员工资的不足。养廉银的出现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有它积极作用:一、缓解社会矛盾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二、减少了腐败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三、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当然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养廉银同样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例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每个地方财政收入差别较大,也就是说富庶之地的地方官员比贫瘠之地的地方官员收入明显不公等都是潜在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为后世之君铺路!二,为时政顺畅,三,博个好听的说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林盛,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上一篇:大学宿舍里的气氛不好,想考研,在外面租房子住,有必要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