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州和杭州有哪些美食值得推荐?
杭州,苏州,西湖苏州和杭州有哪些美食值得推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要说苏式面里最讲究的,还是这朱自治一睁开眼就吃的头汤面。天还蒙蒙亮时就赶去面馆,为的就是清晨第一锅水煮开的面,汤底清澈,汤头鲜美,寒冬腊月食之也能冒汗。
苏州面馆众多,朱鸿兴这样的老字号虽常见却也是苏州的招牌之一。朱鸿兴最早一家门店开在1938年3月,当时是不足30平方米的面馄店。后凭着一碗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的招牌焖肉面,深得食客们喜爱,门口的黄包车天天排成一排,成了一条显著的风景线。
现如今大家对面馆各有喜好,一枝独秀的情况似乎不再出现,但苏州人好面的习惯却是根深蒂固地保留了下来。
02
阊门石路登茶楼
朱自治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不是只有北京才有茶馆文化,苏州大街小巷里的茶馆也不在少数。
老茶客是没有懒觉睡的,泡茶馆要从一大早开始。一壶热茶下肚,适适宜宜地吃早饭、讲咸话,东家长西家短,旧事新事皆可谈。“孵茶馆”、“孵茶馆”,讲的就是一个“孵”字,嘈杂中求清净,俗世里寻心静。茶馆,就是这么个亦俗亦雅的地方。
老早的时候,茶馆里供应的茶叶只有红绿两种,都以本地茶叶为主,于是许多茶客会自备名贵茶叶;茶馆里精美可口的小吃也令人难忘,蟹壳黄、生煎馒头、绿豆糕、鸡头米,不时不食,小小茶馆里的菜单也是会因时而变的。
《茶馆》话剧中曾提及“莫谈国事”,但撇开国事,茶客们在茶馆里最爱谈的还是家事,据说以前报社记者是会到茶馆里去取材的。现在孵茶馆的人没那么多了,但等一个好天气,品一杯香茗,想来也是都市人的桃花源了。
03
早茶饮毕挑菜馆
......所以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近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
新聚丰
新聚丰的名气似乎没有松鹤楼那么响,但它也是家正宗老字号。新聚丰创立于1904年,距今已有113年。最开始叫聚丰园,店面设在苏州古城第一高塔——北寺塔旁边,当时只不过两开间门面,是一家小馆子。
不过,开张之时,一锅母油船鸭就成为看家名菜,名贯姑苏。1940年聚丰园改名为新聚丰,2004年新聚丰移至太监弄9号,至今仍是性价比极高的正宗苏帮菜馆。
义昌福
提起义昌福,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随处可见的“义昌福包子”,老字号包子不知拯救了多少工作党饥肠辘辘的早晨。实际上,义昌福菜馆也是清末始创的苏州老字号。《吴中食谱》记道:“吴中菜馆虽多,要以苏式为最占势力,苹花桥之天和祥,宫巷之义昌福为一时瑜亮。”
义昌福菜馆创于1883年,创始人叫张金生。张14岁在虎丘斟酌桥畔著名酒楼三山馆学红案,满师后即在宫巷144号开设义昌福菜馆。
松鹤楼
松鹤楼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苏帮菜金字招牌,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乾隆始创的松鹤楼在当时只是面业公所中的一家面馆而已。后来松鹤楼也兼卖快餐,招牌改成了“面菜馆”,可也断然没有现今的气派。
当时令松鹤楼名声大噪的是一碗夏季时令面——卤鸭面。农历五月下旬新鸭上市,松鹤楼就开始供应时令佳肴“卤鸭面”。农历六、七月,有一些市民喜欢吃素食在开始素食前夕有“封斋”的习俗,很多吃素斋者就上松鹤楼吃卤鸭面“封斋”。卤鸭面很早就采用“过桥”的形式,咸甜咸甜,惹人欢喜。
当然,《美食家》后面也提到,文革时期的松鹤楼遭受了一定打击,所幸后来得以恢复,才留住了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松鼠桂鱼等名菜。
04
名馆吃厌寻周边
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也会结伴远行,每人雇上一辆黄包车,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辆马车,浩浩荡荡,马蹄声碎,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
石家饭店
石家饭店创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名叙顺楼菜馆,因乾隆下江南时曾在这里用膳而闻名,据说当时他吃的就是鲃肺汤与活炝河虾。1927年中秋,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游览太湖赏桂花的归途中,到木渎石家饭店吃饭,作诗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尤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民国年间,来石家饭店品尝石家名菜的社会名流很多,如沈钧儒、张治中、叶楚伧、史良等都来这里用过餐。李宗仁还为该店书写“平等博爱、与民同乐”的题词。旧上海时,黄金荣、杜月笙每年游太湖,都要光顾石家饭店。
现位于木渎的石家饭店又用回了“叙顺楼”的原名,想尝尝看的朋友可别走丢了。
枫桥镇大面
枫镇大肉面可是苏州夏季最出名的一碗面。枫镇即枫桥镇,据传是太平天国时期苏州市郊枫桥镇一家面馆创制的。相传枫镇大肉面闻名江南是因乾隆帝品尝后的夸赞,细数苏州美食,还真有不少使龙颜大悦过。
《舌尖上的中国2》的播出,让枫镇大肉面更是家喻户晓。猪骨、鳝骨熬制而成的汤底鲜美无比,再用酒酿吊香,汤清无色,醇香扑鼻。今年夏天快过去了,你吃过几碗了呢?
常熟叫花鸡
叫花鸡是常熟地区的名菜,关于叫花鸡的典故版本不一。有说是老叫花请朱元璋吃过;也有说是乾隆微服私访下江南不慎走丢时,叫花子赠他吃过;还有一说与皇帝都无关,是常熟虞山下的叫花子捉到鸡后无烹饪材料,百般无奈只能取出内脏、裹上荷叶包上泥巴烤制,香味引来了大户人家的仆人,于是这种做法就流传开来。
只能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我们也无从知晓啦。
05
把酒言欢元大昌
当朱自治快要醒来时,我也从学校里下学归来。书包一放,妈妈便来关照:
“今天还在元大昌,快去!”
元大昌初名元大昌绍酒栈,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创办,每年开拷冬酿酒的消息一出,便有老人家凌晨三点就去排队。一年一次,盛况不减。
元大昌以前是个酒肆,卖的酒分代售和自产。到店的顾客基本都带着容器零拷自酿酒,也有像朱自治这样在店内喝上几杯的。但下酒菜没有,最多一些豆腐干、兰花豆、辣白菜,于是便有了下文走街串巷买小吃的故事。
06
走街串巷买小吃
可是我得忍气吞声地从朱自治的手中接过钞票,按照他的吩咐到陆稿荐去买酱肉,到马咏斋去买野味,到采芝斋去买虾子鲞鱼,到某某老头家去买糟鹅,到玄妙观里去买油汆臭豆腐干,到那些鬼知道的地方去把鬼才知道的风味小吃寻觅......
陆稿荐
陆稿荐初创于康熙二年(1663年),当时只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它的店名由来也很有意思。
据说有一年“轧神仙”时,肉铺来了一位乞丐,背着条破稿荐(草席)。陆老板见其可怜,就让他借宿一晚。次日凌晨乞丐不告而别,只留下一卷破草席,烧肉的伙计见到后便拿来塞进灶堂,谁知煮出来的肉竟异香扑鼻,肉铺之后名声大噪,老板遂将店名改为“陆稿荐”。
上一篇:烟存在的价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