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贾宝玉出家是反抗封建礼教还是逃避?
宝玉,也是,他的贾宝玉出家是反抗封建礼教还是逃避?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设想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一片爱意之中,与她们无拘无束地相处,无挂无碍地淘气,忽然间她们又一个个离开自己,而且是那么悲惨,那么凄凉,即使钢铁的心肠也会变得柔软和不堪一击。
宝玉过生日时,芳官为姑娘们唱了一段戏,这是曹雪芹精挑细选,估计是翻遍了他那个时代能看见的所有戏曲。芳官唱到: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繁华落尽,翠凤也只能扎帚叉,早点觉悟,不要留恨碧桃花。宝玉听了这段唱词,眼睛直直地望着芳官发呆,似有所悟。
大厦将倾,爱情失意,亲人离别,心有所悟。这些都是宝玉出家的基本条件,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反抗精神。
他追求的爱情无法实现,不得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中个举人回报家人的期望;他反对封建宗法制度,讨厌大家族的礼仪和俗套,却不得不在父亲和老管家们面前唯唯诺诺;他赞赏黛玉的才华,钦佩妙玉的清高,赏识蒋玉涵的独立精神,但不得不违心地服从老祖宗的安排,与宝钗结婚后暂时安于现状,不得不送走与他相伴很久的袭人。
一切都不如意,一切又都无法改变,唯有离开这令人心烦意燥的俗世,才能寻找到一个心安的地方。
纵有千般富贵,万般繁华,心无归所,意无所之,又岂能食香寝安。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大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宝玉走了,披着一件大红猩猩毡斗篷,身后留下白茫茫一片旷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家的人不都是看破红尘了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时也命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敢者说,那是反抗封建礼教;悲观主义者说,那是逃避,来自灵魂深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贾宝玉出家是因为看明白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切都是假合相,没有实意可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逃避,曹雪芹哪知道封建礼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逃避。
不过,不同的是在那个礼教森严的封建时代,逃避反而成了一种真正的洒脱,一种被后世的人视为勇敢、正能量的举止,也就是今天文艺作品中常见的“反抗反暴”的主题。因为当一种旧的不被认可的社会被翻页,那么所有个体在那个社会中表现出来的非正常举止都会被得到不同层度的同情和歌颂,这是不同社会与时代造成的必然结果。
这种现象其实在历代的动乱社会中常见,很多不务正业的街头混混或地痞流子可以随着大时代的红利摇身一变成末世英难或乱世枭雄。当然,他们本身的行为必须附合当前大时代的总体趋势。
贾宝玉若换到今天的官二代或富二代,绝对算得上放浪形骸,虽然他本性善良,言行温柔,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过任性。还有他的感情也是问题多多,可以用“到处留情”来形容也不为过。尽管他对丫环的关心可能更多的是带着同情,但这样很容易挑起丫环们的情绪和性子,比如晴雯,简直可以用“没大没小”来形容,这完全是宝玉惯的,这也直接导致晴雯的过早夭折。再比如金钏,若不是宝玉的挑逗也不会投井,这些贾宝玉都要负直接责任。说白了就是沾花惹草,寻花问柳,本生难移,不专一,也不怪林黛玉见了他就来气。
很多人都把左右逢源的人生准则视为狡滑,投机取巧,甚至上升到对封建时代的不屑一顾。其实这不是封建时代的错,任何社会都一样,人生的准则还是左右逢源,这是为人世故的通达,也是人际关系的通行证,历来不变的,关键是道德至关点的拿捏和把握。
贾宝玉在利用科考外出机会选择一走了之,与从小养他育他的家人决绝,甚至在冰天雪地里见了亲生父亲后还是头也不回的走了,把“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意境烘托的非常真实。看似放下了,其实是因为得不到——他所理想中的东西,包括自由、任性、放纵等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