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游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西游记,悟空,唐僧《西游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明一句,这是我在知乎的专栏的内容:《西游记:权力的游戏》
第一回 《西游记》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使用说明书”:如何正确使用《西游记》
(一)《西游记》和其他三大名著的区别
小说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四大名著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其刻画的人物和情景的能够投影到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激发读者对当前生活和社会现状的的深刻反思,能够引导读者对社会现实进行刨根结底的剖析。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那《西游记》就是伪装成文字的中国。《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与其他三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描绘的上帝视角下的的中国封建社会运行图景:整个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每一个认识的人,每一个陌生的人,每一个所爱的人,每一个憎恨的人,每一个存在过的人,每一个即将出生的人都会以西游里存在的方式而出现;都会以西游里生活的方式而奋斗;都会以西游里卑鄙的方式而无耻,也会以西游里的坚强方式而生存。《西游记》描写的不仅是茕茕孑立的孤家寡人,更是生旦净末的万千众生;不仅是生老病死的沧海一粟,更是前赴后继的滚滚红尘;不仅是千机算尽的阴谋诡计更是正大光明的英勇无畏;不仅是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更是超脱生死的世外桃源。从这个角度讲《西游记》就是微缩的中国,中国就是立体的《西游记》。
相比于《西游记》其他三部则要精致得多,《红楼梦》讲述贵族家族的兴衰迭起;《三国演义》属于封建帝国上层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军事冲突的过程;《水浒传》则是农民起义的历史瞬间。《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从一个侧面、一个部分、一个单元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的现实,并不是全盘的描写、整体的概括,综合的描述。
享受小说就是找到代入感,具体点就是如果我是小说中的人物该怎么办?比如在《红楼梦》中我是宝玉则一定要明白仅靠联姻不足以支撑整个家族在皇权体系当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外部行政资源的注入,家族的衰败是迟早的事,如投身仕途考取功名,身居内阁首辅未必家族衰败至此;《水浒传》我是宋江,从战略角度上讲,一定不会在招安之后而征讨方腊,而是以征讨为名与方腊携手,进可用朝廷扩势,退可固守山林,以获取稳定战略利益,而不是所谓一味的愚昧忠君;在《三国演义》我是后蜀时期的诸葛亮面对曹魏虎视眈眈和孙吴明枪暗箭,更应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不是连年北伐征战,要知道战略力量上的差距,绝非投机性的一战一胜所能代替,国运不能是用来赌,而是要稳扎稳打的推进才能成一统。但是在《西游记》中笔者纵使梦回千百次,也逃脱不出三界的束缚,也算不出悟空一生更好的结局,就如同那颗顽石注定要被命运控制成棋子那样的无奈,合上书本留下全是无奈与怅惘。
(二)《西游记》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前有很多对西游记的解读,有的是从文化哲学以及历史沿革变迁的角度来进行考证,有的引用其他文学作品或者各家经典对人物进行分析,还有的根据细枝末节的证据进行推演。这些虽然能够使读者详细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但是也容易陷入偏执而过度解读,扭曲了《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核心,偏离主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无论怎样解读《西游记》,笔者认为都不能脱离其核心主题即利益交换,具体点说就是儒释道无论合作与斗争都是就是围绕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做蛋糕(合作),二是如何分蛋糕(斗争)。除此之外,其他的都是表面的、虚假的、无用的,只有时刻把握这个核心要义,才能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不被细枝末节所绊倒,才能不被“浮云”而“遮望眼”,能够使读者对中国社会运行结构和方式有一个整体的深刻的理解,才是作者吴承恩所要传达的目标。
故《西游记》是以神魔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上帝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运行图,《西游记》当中佛不是佛,道不是道,魔不是魔,而是披着佛道魔名字的社会利益集团,讲述的是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交换的过程。具体来说,其有两层外衣和一个内核:表面上看,第一层外衣就建讲述的是唐僧四人求取真经的故事;而第二层外衣则讲的西游记世界当中儒释道之间的利益合作与冲突;最终内核则是影射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对外剥削压迫人民的现实,只不过儒佛道、凡人和妖魔分别对应的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阶层。而我们现在重读《西游记》并不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和残酷性,而是着眼于更深刻认识的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运行机制,更深层次理解中国式生产方式和人际交往背后的文化动机,更明确中国发展道路和西方世界必不能重合并轨的未来图景。从这个角度讲,86版电视剧版《西游记》虽是一部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但也只是丰富刻画了西游记最浅表易懂的内容,并未涉及到最内核的部分,其仅反映了《西游记》这部汪洋大海的冰山一角罢了。
要想读懂《西游记》首先要明确一个文化概念: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世俗主义社会,自上古尧舜禹时代至今未曾改变。中国社会的宗教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宗教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而并非是整个人类活动的逻辑起点。信仰三皇五帝等上古先贤是因为授人火种,教人识百草,导人狩猎耕种;叩首佛祖的目的在于保佑平安如愿、丰产丰收;上香三清为的驱魔辟邪、长命百岁。无论形式如何,其目的都在于祈盼更舒适的生活,更有希望的生活,更有目标的生活。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君主只将宗教只是维持社会稳定的缓冲器,不指望在生死存亡之际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以更好生活为交换条件的宗教信仰本身并不能称之为信仰,因此中国的儒释道顶多算是文化范畴,距离西方中世纪以上帝为所有社会活动的中心式的宗教差的太远,起始的原点和最后的终点都是不合格的,这也是中国式“宗教”和西方的宗教的本质区别。
这样就中国古代社会区别于整个欧洲中世纪社会,在欧洲中世纪当中逻辑的起点是宗教,宗教的起点是信仰上帝,而上帝则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在欧洲不存在为什么信仰上帝的问题,只存在信仰上帝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上帝是整个欧洲中世纪的全部生活的逻辑起点。这种状况直到爆发了黑死病之后,整个欧洲才有所觉醒:黑死病在欧洲的全面爆发导致人民存在疑问,即我如此虔诚的信仰上帝,为什么上帝还要如此惩罚我,甚至神职人员也一样痛苦的死去,我信仰不能保护我那我信仰它的意义在于什么。黑死病的流行直接动摇了罗马教会的信仰基础,进一步的配合文化力量和经济力量的撕裂,从而产生了文艺复兴活动,而继而诞生了工业革命。相比于中国历史而言,自始至终不存在宗教的束缚,而恰恰相反是中国本身的世俗主义的生活,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活形成的文化,特别是封闭的制度化儒家体系的束缚阻止了中国类似文艺复兴或者工业化革命的开展。
上一篇:当医生必须要考医科大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